前言

为何要写本书

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在未来的一二十年里,我们将会经历像工业化变革、移动化变革一样影响深远的数字化变革。和过去的变革一样,在数字化变革过程中,大多数人会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该如何参与其中。

当前,数字化转型正促使企业从信息化转向数字化,并最终达到数智化。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理念和方法论层出不穷,这不但涉及数字化基础能力的构建,如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还涉及新业务场景的开发,如线上交易、数字化供应链、数字营销及供应链金融等。

如此多的新技术与新模式给企业的管理者带来诸多困扰: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着手进行数字化转型?是应该从一开始就构建基于数字化业务模式的全新业务版图,还是先尝试从局部的业务数字化入手迭代推进转型?数字化转型与产业互联网的关系是什么?是否现在就开始着手建立产业级数字化平台,争取成为产业链的领导者?

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企业家,也给企业的数字化实施部门带来了挑战:如何建立这些新业务模式场景之间的关联?如何将面向下游客户或者销售端的业务平台与上游采购或者供应链管理平台相结合?如何判断是应该先满足终端客户的需求还是应该先满足生产制造端的业务需求?如何同时满足对内的业务平台升级改造和对外的产业级服务平台发展的需求?

不难看出,由于数字化转型涉及面广,大多数企业在面对千头万绪的业务场景时往往束手无策。但是在时代变革中,企业不得不面临两难选择:不进行数字化转型,未来很可能会失去竞争力;努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又可能会掉入一个陷阱——花重金打造的数字化平台,可能会因为在规划时盲人摸象而缺乏对完整业务场景的考虑,或在实施过程中变成一个技术部门主导的信息化项目,对业务转型起不到直接的帮助。

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企业需要有人拨云见日,答疑解惑。本书的写作初衷即在于此。

本书的三位作者来自京东的不同数字化服务部门,面向不同领域、行业的客户,所接触的业务场景从数字营销、供应链协同,到智慧物流和供应链金融,再到业务中台、数据中台和云基础设施等。每位作者都有不同的业务场景数字化转型经验,都亲身参与了多个大型数字化转型项目的构建,深度接触了多种跨领域、跨知识体系的解决方案。本书所列出的部分案例,如第7~9章中的案例就是几位作者亲自参与的项目。

本书的第1、3、5章由白涛负责编写,第6、8、9章由单晓宇负责编写,第4、7章由褚楚负责编写,第2章由三位作者按照各自所负责的领域进行分工编写。

我们希望通过总结那些成功的实践案例,结合不断发展的商业模式创新理论,为企业家和数字化业务实施团队给出一条从数字化转型到产业互联网平台构建的完整路径,让读者能够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体验到数字化转型的业务价值,从而激发思考,做出更为全面的数字化转型规划,促进企业业务转型成功。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数字化转型的参与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人群阅读。

● 企业管理者。

● 企业数字化转型规划人员。

● 企业新业务运营人员。

● 数字化平台架构师。

● 政府机构的产业发展规划人员。

● 从事产业服务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

本书特色

目前,大多数数字化转型图书主要面向的是技术从业人员,而面向企业管理者的相关图书又往往侧重于理论讲解,相对抽象且缺乏落地实践的指导。

本书围绕常见的数字化业务场景,如数字营销、数字化供应链、线上交易服务和供应链金融等,以商业模式创新方法论为指导,配合大量案例说明,对数字化转型过程进行拆解,详细描述了数字化项目的落地过程,希望让不懂数字化技术的读者也能了解不同场景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及组合方式。

此外,本书还对不同场景的数字化转型方案进行了汇总和分析,从中找到了一条全面指导数字化转型规划的路径。读者能了解到应该从哪里开始着手进行数字化转型,并在全面产业互联网化的大背景下,思考如何制定近期和远期的转型目标。

如何阅读本书

本书分为上、中、下3篇,共9章。

上篇 向内构建数字化企业(第1~3章)

本篇主要从企业数字化角度讲述转型模式有哪些,以及企业如何找到适合自身的转型模式。第1章重点讲述数字化转型的目的,帮助读者理解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概念。第2章重点介绍11种数字化转型工具,并通过案例让读者对数字化转型有进一步的认知。第3章结合商业模式创新理论,帮助读者厘清数字化转型模式的创新方法。

中篇 向外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第4~6章)

本篇围绕产业互联网这个话题,阐述为什么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是中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并系统地讲述如何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第4章帮助读者厘清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概念和定义,探索企业向产业互联网平台转型的路径。第5章通过一个真实案例,带领读者理解如何从内到外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第6章讲述以互联网模式构建数字原生企业的增长逻辑,使读者能够理解如何构建数字化企业的底层支撑能力。

下篇 数字化转型案例分析(第7~9章)

本篇通过3个重点案例,从企业背景、业务发展状况等开始,一步步介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机、对数字化转型认知不足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第7章讲述某头部汽车企业如何以构建私域触点矩阵为切入点,实现集团层面的泛出行生态业务整合和数字化营销转型。第8章讲述某煤炭集团如何以煤炭智慧零售为切入点,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煤炭运销管理和智能物流调度平台。第9章讲述某航空领域头部企业如何以采购供应链为核心,打造一个面向航空领域的产业级供应链协同平台。

勘误和支持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或者不准确的地方,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为此,我们特意创建了一个供读者反馈的微信公众号“数字化转型模式”(dt_busimodel)。读者可以将书中的错误及遇到的任何问题在微信公众号中留言反馈,作者将尽力提供令读者满意的解答。如果读者有更多的宝贵意见,也欢迎发送邮件至邮箱dt_busimodel@163.com,期待读者的真挚反馈。

致谢

首先,感谢张国强老师,他不仅为我们引荐了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还在我们写作本书的过程中给了很多鼓励。

其次,感谢培养了我的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冯梅教授、李晓辉老师等。正是由于在MBA学习生涯中接受了案例写作、案例大赛及商业模式思维的专业训练,我才有勇气接受这样一个挑战:一个互联网行业的从业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作,总结一些实践经验。

最后,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在写作过程中,陪伴家人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为此我深感愧疚。希望这一切的努力和付出都值得!

谨以此书献给我最亲爱的家人,以及数字化时代的前行者们!

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