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不是人人都具备阅读能力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识字就会阅读。其实,会识字只说明孩子能够把书读下来,但会识字不等于会阅读。阅读能力是指人们对文本的理解、鉴赏、思辨等多种能力。每个人的阅读能力有强有弱,各不相同。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距呢?

(1)对阅读的兴趣造成了阅读能力的差异

对一件事有兴趣与没有兴趣,得到的是截然不同的结果。孩子不喜欢阅读也有可能是因为他对阅读没有兴趣。阅读兴趣是阅读能力养成的起点。家长要想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关键在于为孩子选择适合的书。家长选对书、选好书,往往能够培养出孩子的阅读兴趣。关于这部分的内容,我会在第2章详细讲述。

(2)阅读图书的数量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升

每天做饭的人,其厨艺自然与不经常做饭的人不同;经常运动的人与不爱运动的人相比,体能也会不同。阅读也是如此,没有一定量的积累是达不到质变的。换句话说,要想提升阅读能力,一定要日复一日地坚持阅读,保证阅读的数量。阅读能力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阅读行为,加上行之有效的方法获得提升的,提升阅读能力没有捷径可走。当孩子能够把阅读当成日常习惯时,阅读能力的提升便有了先决条件。

(3)对语言文字的解码能力为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孩子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是否能够理解文章或书的核心主旨,取决于他对文字的解码能力,也就是他对文字的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能读懂文字的表面意思,二是能理解文字表达的内在含义。众所周知,汉字的多音、多义现象非常普遍,孩子对汉字的理解是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体会文字传达的意义。例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精神”这个词有两个读音——“jīng shén”和“jīng shen”。第一个读音“jīng shén”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二是宗旨、主要的意义,二者都属于名词。第二个读音“jīng shen”有三个解释:一是名词,指表现出来的活力;二是形容词,表示活跃、有生气;三是形容词,表示英俊,或者相貌、身材好。对于一般的词语,首先考查孩子能不能读正确,然后是他能不能读懂和理解意义。这个词语就很有意思,具有两种读音,与多音字类似,孩子要依据词语的意思确定读音,也就是要判断这个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然后才能确定这个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读音。例如,“瞧这小家伙,长得多精神”,这句话的意思是夸赞这个小孩子的相貌好,所以要读“jīng shen”这个音。在应试测试中,一道题目中会出示含有“精神”的几个句子,让孩子选出每个句子中的“精神”对应词典中的哪一个意思。例如,“这孩子大大的眼睛,挺精神的”,让孩子们选出正确的答案。

无论是实际运用,还是应试测试,一个人阅读能力的最终体现是能够做到精准地为词语解码,即正确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当孩子在低年级时,家长要重视其对词语意义的理解,否则一旦到了中高年级,不理解词语的意义便会影响孩子对句子、段落或篇章的理解,更不要谈其他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低年级学生要夯实对词语的解码能力。

诸多因素造成了每个人的阅读能力各有千秋,我在此只谈这三个显而易见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