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难民的定义

采访了东安曼和西安曼的难民之后,不得不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究竟谁是难民?”广义的难民是指由于天灾或人祸而生活无着落、流离失所、离开原居地的人。严格意义上的难民,是根据联合国 1951 年的一份国际公约以及联合国在 1967 年修订的关于难民身份的议定书。该定义是“基于一种可以证明成立的理由,由于种族、宗教、国籍、身为某一特定社会团体的成员,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的原因而畏惧遭受迫害并留身在其本国之外,并由于这样的畏惧而不能或不愿意受该国保护的人,或者一个无国籍的人,或国家灭亡的人,并由于上述事情留在他以前经常居住国以外而不能,或由于上述畏惧而不愿意返回该国的人”。时至今日,就我所见到的绝大部分难民而言,最直观最简单的概述就是“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来到其他国家的人”。这些难民主要来自叙利亚、巴勒斯坦、阿富汗、南苏丹等国,其中以叙利亚难民和巴勒斯坦难民数量最多。诚然,在非洲、中亚、拉丁美洲,也有大量的难民,但从数量和流亡时间来看,中东是目前难民问题的重灾区。

在联合国注册的流离失所者超过了 8000 万,占世界人口的 1%;在这 8000 万人中,难民总数超过 2600 万。联合国难民署负责救助、统计除巴勒斯坦难民以外的世界各地所有的难民;巴勒斯坦难民则由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负责统计并救助。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数据均指在联合国注册的“合法”难民,事实上,还有大量并未注册的“非法”难民。例如,我主要研究的“在约旦的叙利亚难民”群体,从 2010 年战争爆发到 2021 年,累计有近 70 万人在联合国难民署注册,获得了合法的难民身份。然而当地政府和学者给出的这一难民群体的总数为 140 万,据此推断,难民的注册率不到 50%。也就是说,每一个“合法”难民背后,都藏着一个“非法”难民。

2010 年,阿拉伯之春运动爆发,引发叙利亚难民危机。一场人们寻求自由平等的非暴力游行,最终升级为暴力冲突。因为已有的宗派矛盾在外国势力的影响下被加剧,产生了后来我们在新闻中时常能够听到的“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的冲突。双方僵持不下,直至今日。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暴力冲突中,一半以上的叙利亚人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超过 1000 万的叙利亚人成为难民,其中约 300 万逃至土耳其,约 140 万来到约旦,还有约 100万在黎巴嫩寻求庇护。其余的不是生活在欧洲,就是以各种身份流落在中东各国,乃至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