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第二条路
- 1977:我太想进步了
- 高粱散白
- 2255字
- 2025-04-29 10:20:55
听说公社农机站的站长亲自来找沈迟谈话,程月十分懂事的抱了几本政治书回寝室看。
给袁安民和沈迟腾出来了个单独说话的空间。
“我就开门见山地说了,沈迟同志,你维修‘东方红323’的技术十分先进,我们公社农机站现在就是缺少你这样优秀的技术员,我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见,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以维修技术员的职务成为试用工,试用期一年,一年后转正。”
生怕沈迟打断,袁安民继续说道:“待遇是24级办事员,每个月42元工资,试用期也算正式工龄,每月粮票28斤,油票半斤,肉票1斤。另外咱们农机站可是有不少工业票的,你攒个半年,买辆自行车不成问题。”
看到沈迟十分平静,袁安民暗叹,果然没这么容易啊。
现在的年轻人也不全是岳盼海这种不上进的,沈迟一看就是有思想有觉悟那种人才,也许人家就是想做乡村教师为祖国培育下一代呢?
你总不能说人家的理想比起农业机械化来说不值一提吧?
社会分工无大小,袁安民作为一个农机站的干部还真说不出来这种大逆不道的话。
“袁站长,我有一些情况想先了解一下。”
“公社农机站每次往县城拉运一些处理不了的损坏机器,来回运费需要多少?”
袁安民略想了一下,尽量用普通话慢慢说:“这要看具体是什么零件损坏,一般来说,县运输队的运费在40元左右,像‘东方红323’这种情况,我们和县里会平摊掉运费。”
倒是不贵,沈迟点点头,接着问道:
“县里给公社修农机是免费的吗?”
袁安民笑容有几分苦涩,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和沈迟说。
“原则上是免费的。”
原则以外,自然是给钱可以加急,这也是不成文的规矩了,红旗公社的农机维护经费一向吃紧,袁安民是舍不得把这个钱拿去疏通县里关系的。
要不是因为这个,“东方红323”也不会拖到四月末才排上维修日程。
袁安民没多说,沈迟也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袁站长,您看这么着行不行——”
“我以后可以定期去公社农机站维修农机,您支付给我维修费用就行,反正拿我当个外包的临时工人,给点票证劳务费就行。”
嗯?
现在哪有人不想当正式工人啊,有了编制才有组织,有了组织才有保障。
袁安民想过沈迟会拒绝,却没想过他能提出自己当临时工。
要说操作肯定是不难操作,甚至说比扩编个正式维修员的名额要简单的多。
“这是为啥子嘛!你这样肯定是吃亏的呀!”
怎么说呢。
没编制的乡村教师津贴2元,有编制的公社农机站维修人员工资45,相差20倍,傻子都知道选后者。
但是沈迟做这个选择,还真不是犯了自己以前眼高于顶四六不分的毛病。
有个非常大的问题摆在他的面前——
高考。
沈迟甚至怀疑过,是不是自己上辈子一生都对高考执念太深,才有了重生的机会。
公社这么多年没有过技术员,基本上每台拖拉机都“病入膏肓”,自己要是去公社当正式工人,基本上一天到晚都要埋头苦干。
前面也说过,这个拖拉机看上去不复杂,实际上要完全吃透,得电工、焊工、钳工三修。
很多东西就算是沈迟也得自学一下。
东方红323真是碰巧坏在了发动机裂纹,是沈迟的舒适区。
像传动系统、液压悬挂系统,沈迟也没把握上手就能修好。
另外,别忘了农机站还有一个定时炸弹岳盼海,自学的同时还要教他,可想而知这42块钱真没这么好赚。
而当“飞刀医生”就大不同了。
自己完全可以合理安排复习、教书、修农机的时间,会修的他就动手赚点外快,不会的也不用从头学。
更不用说未来会面对的一系列麻烦,什么高考扣档案不让学生报道啊,什么转正困难一辈子当试用工啊,这种狗血的桥段沈迟觉得自己还是能避免的。
沈迟有了主意,接下来就是考虑措辞。
现在和别人说自己要全力准备高考,跟fan动没什么区别,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没办法,接着“进步”吧。
“袁站长,我既然已经选择了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得对自己的身份负责。”
“现在已经有不少家庭知道了公社建立‘戴帽中学’,都打算让孩子回队上上初中,我要是走了,怎么和社员们交代?”
“甚至很有可能‘戴帽中学’停办,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袁安民十分唏嘘,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他娘的早知道二队有这么好的苗子,当初招工他为啥死心眼去县城高中调档案?
“另外,我修农机本身就不图个人利益,只是希望公社能对各个生产大队公平一些。”
沈迟这话给袁安民听得面皮发烫。
“答应您去农机站当临时工,也是为了造福红旗公社,跟上生产进度。”
“别说您还支付给我劳务费用,就算义务劳动,我也心甘情愿!”
沈迟听到袁安民的开场白,就知道这个老头绝对不是周扒皮,自己越是大公无私,袁站长越是不好意思。
退一万步讲,就算是真让他义务劳动——
那沈迟肯定是除了再有发动机裂纹这种破损,其他的全部一问三不知。
不懂,不知道,不会搞。
果然,袁安民已经伸出大手紧紧的和沈迟握在了一起。
“好啊,我们公社能有你这样的青年,是我们的福气,劳务费的事情你放心,绝对不让你吃亏!”
不仅袁安民,在窗外偷听半天的程月,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
沈迟居然是这么有师德有责任感的一个青年,能和他做同事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本来听到袁安民开出的待遇,程月心都提了起来。
这可是比县城的一些单位待遇都好,一上来就是24级办事员!要知道县城的化工厂和纺织厂,第一年都是35-38的津贴,和农机站开出来的条件根本比不了。
程月又是担心沈迟会答应,又是担心沈迟会拒绝。
他走了,这个戴帽中学就不符合“一室两师”的基本条件,肯定是办不下去的,那她也不知道会被再分配到哪里。
之所以来二队当乡村教师,程月就是为了方便回四队照顾家里。
而沈迟如果不去,这么好的条件,就算是外人听了都替他可惜。
没想到,沈迟居然能想出来两全其美的办法,而且还这么有胸襟,有思想!
怪不得昨晚不仅田支书,就连青禾也一直夸沈迟。
看来,她真得好好看看政治书了,自己这个思想觉悟,现在看来落后了沈迟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