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哲学是现世的智慧
“哲学”一词渊源于西方,英语中的Phliosophy是从古希腊文的Philein与Sophia演化而来的。Philein是“爱、追求”的意思,Sophia是“智慧”的意思。合起来,哲学就是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第一个对哲学做这种理解的哲学家相传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80—前500)[1]。Philosohia一词在明朝末年被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带入中国,被译为“爱知之学”;另一位传教士艾儒略(Jnlio Aleni,1582—1688)把“费录所费亚”(即Philosohia)称为西方的理学。但两者都未引起当时中国学界的重视。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1827—1877)首次用汉语“哲学”表述之,1896年中国近代思想家黄遵宪(1848—1906)将其引入中国。应当说,西周的翻译是比较精准的。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哲”就是“智”或“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就解释说:“哲,智也。”学贯中西的王国维(1877—1927)明确认为,“哲学为中国固有之学”[2]。在古印度,哲学通常被称为“见”或“察”(darana),意为“见解”“思想”“观点”的学问,在个别的哲学体系中视之为“有助于解脱的学科”(anviksiki)。佛教更认为,佛法就是智慧的教育,最高智慧即“般若”(Prajna)——作为般若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萨被称为诸佛之母。
回溯哲学的词源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要了解哲学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哲学与智慧的关系的理解。事实上,哲学源于对智慧的追求,哲学所追求的是大智慧,哲学也体现为一种追求智慧的激情,更表现为一种智慧的生存境界。总之,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现世的智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