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学术背景

学术让人敬畏。把一个学术问题想清楚说透彻是一件极其艰辛的事情,且不论观点是否正确,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不胡说八道,都足以庆幸,因此孔夫子“述而不作”的策略显得智慧满满。然而问题终究还是要在实践探索中得以澄明,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有云:“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1]欲言己论,先观他人,站在前辈与同人的研究基础上,方可作一点浅薄的学习思考。

比较文学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学科理论创新,是在比较文学的总体构架中发生发展的。因此,对比较文学变异学的系统研究,必须从逻辑上构建两个理论坐标:一是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形态和发展趋势;二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形态和发展趋势。立体化阐释其发生语境、研究现状、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才不至于南辕北辙、自欺欺人。

基于这样的研究脉络,首先对国际比较文学历史形态和发展趋势进行审视。按照2015年“马工程”教材《比较文学概论》的划分,从历时形态观之,比较文学纵向呈现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三个时段;从共时形态审视,横向布局为欧洲阶段、美洲阶段及亚洲阶段三个阶段。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意味着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呈直线式发展推进,因为:“现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以‘跨越’和‘沟通’为目标,形成了类似‘层叠’式、‘涟漪’式的发展模式。”[2]所谓涟漪式,即一种传承创新、包容发展的混合立体演变模式。严绍璗教授持同样的观点:“所谓‘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都不是绝对的,而常常是互相包容的。”[3]正是因为这种学科发展的包容性、涟漪式特征,所以有必要从宏观的学术史中整体把握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发生语境。重复的话少说,本章主要以变异学为基本叙述立场,紧紧围绕每一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和代表观点,抓住与变异学有关的理论问题,辩证展开历史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