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等的所以然:卢梭平等观与清末民初思想界
- 文雅
- 974字
- 2025-04-22 16:58:46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
一、厘清平等观念在清末民初思想界的具体发展线索
关于平等问题的研究文献浩如烟海,其中不乏系统专精的论述,对于平等的各种理论和范式也已是我们所熟知的领域,平等观念的中西比较更是不乏非常详细的考察。1895—1919年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历程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坐标系,其间发生的观念的更迭(包括平等)是学界兴趣集结所在,但是仍有留白——缺乏此阶段平等观念发生转换的具体线索和脉络。衔接清末直至民初和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中,阶层本身的社会地位和组成成分曾有过转向,他们的立场和价值观转换之巨大和迅速,亦为中国历史上所少有的现象,在转换的过程中他们所理解和需要的平等如何通过糅合西方思潮成为话语中心,都要求有一个清晰的串联。已有的资料可能更倾向于从大的思想方向上来把握这条线索,而本书要努力的是从细微的层面入手进行剖析然后汇总,宏观历史背景固然重要,微观的观念承接则更加凸显。唯有如此,才能捕捉到观念史意义上的平等的语义结构。
二、提供平等观念的文本分析研究模式
对于某个观念嬗变的历程,一般而言需要依靠观念在著作和篇章中的自身呈现进行组织,由于文本和材料的限制,以及笔者的诠释角度和加工的需要,往往或断章取义或语焉不详。本书拟以平等观念为主线索,争取文本最大化,以对照阅读来厘清材料,即以纵向的线索和概念为经,以横向的文本分析为纬,尽量让平等观念这个时段内的每个关键时期都有根据地呈现。
三、理解卢梭平等观念传播与中国现代性道路之间的内在关联
卢梭平等观念传播、接受与再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国的现代性观念生发的过程。尽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西方以及中国和东亚邻邦所需要处理的历史问题都有所区别,但有一种共同的因素却逐渐生长成为最终得以主宰和刻画现代性的力量,这就是“平等”。在中国的特殊历程中,卢梭正好被历史选中,成为这一普遍进程的引领者。
[1]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等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页。
[2] 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3] 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4]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6页。
[5]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高修娟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