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董袭

豫州,沛国,相县之中。

鲁肃带着他的好友刘晔,前来求见王融。

原来刘晔以才气闻名于扬州庐江,当地豪强郑宝想要强征刘晔加入他的势力。

但刘晔早就看出了郑宝并非值得托付终身之人。

于是四处躲避郑宝的使者,后来孙策率军抵达庐江,三下五除二就把郑宝干掉了。

郑宝的部众被一分为二,有投降孙策者,亦有往北逃窜赶往沛国、下邳等方向者。

刘晔在路上将这些溃兵集合起来,约莫两千之数,同投下邳朝廷。

他知道鲁肃是沛国的国相,因此率领众人去寻鲁肃。

于是鲁肃把刘晔引荐到王融面前。

“欢迎至极!”

王融代表徐州朝廷,正式欢迎刘晔的加入,刘晔有佐世之才,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本该由刘晔杀死郑宝,然后去投刘勋。

等刘勋战败于孙策手中后,刘晔又加入了代表朝廷势力的曹操的阵营。

当天,王融在相县之中接待了刘晔。

宴席间觥筹交错,欢声阵阵。

经过交流,王融才知道刘晔不投孙策的原因。

朝廷在哪,刘晔便去哪。

如同那些跟他一同北上的溃逃将士。

历史上,作为汉室宗亲的刘晔明知曹操在挟天子令诸侯,他还是去投曹操,可能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王融捡了个便宜。

“明日子扬与融同回下邳,融会举荐子扬为朝中尚书郎。”

他的本意,还是要将刘晔这个人才塞入自己的尚书台。

“唯。”

刘晔拱手受命。

次日。

支援沛国战事的各路兵马,在王融、刘备等人的率领下,正式班师回朝。

雎水江畔。

刘晔纵马上前,请求与王融单独谈话。

“好。”

王融一摆手,众皆散去。

“扬州混乱,诸侯割据,尚书何不趁着这个时机,表奏朝廷,发兵渡江,一统江东呢?”

刘晔说现在的扬州分为数股势力,有袁术,有刘繇,有王朗。

“子扬所想,与融一致。”

王融点头,他在等着袁术作大死。

仔细算算这个时间段,袁术快要忍不住登基称帝了。

“会稽郡守王朗,本就是我徐州人士,是融亲自举荐的。”

经王融这么一说,聪慧如刘晔,他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

“尚书高瞻远瞩。”

刘晔不再说话,跟随着大军回到了下邳朝廷。

王融也兑现了承诺,第一时间请封刘晔为尚书郎。

朝廷收复了沛国,是一件可喜可贺,值得大书特书之事。

刘备由左将军升为前将军,王融则从尚书晋升九卿之一的卫尉,陈登晋升为九卿之一的太常。

其余随军征战的大小将士,该迁将军的迁将军,该封中郎将的封中郎将,

如张飞迁镇西将军,关羽迁镇东将军,王氏、陈氏各家立功部将升迁中郎将等等。

还有跟随琅琊王氏征战的甘宁、周泰、太史慈、朱桓、钟演等人,都得升迁。

各自升官完毕,人人尽欢。

相比于沉浸在升官喜悦中的大小世家代表、将士校尉们,王融和陈登两人并不在乎他们迁到了什么官职。

因为官职对于两人来说,实际上是虚名,他们背后的氏族掌控着朝廷,这就是最大的权力。

为了团结徐州内部士人,以及笼络、吸附颍川、东郡、吴郡、会稽士人,王融和陈登经常会让各家门阀代表把他们族内的优秀后辈举荐到朝廷来。

先从郎官一步步做起,等待着赴任的机会。

其中,会稽郡推选了一名武人,姓董名袭,字元代,会稽馀姚人。

王融翻看了董袭的相关资料,发现董袭的家世并不显赫,但是董袭极为壮硕,又孔武有力,曾为会稽虞家效力。

就是双花红棍,顶级打手。

董袭是被会稽郡功曹虞翻举荐上来的。

而虞翻是会稽虞魏孔谢四家姓氏里的杰出代表,王朗刚刚赴任会稽郡守的时候就征召虞翻了。

功曹不是谁都可以当的,在本地说得上话、镇得住人的地头蛇才能担任。

很显然,虞翻就是这样的人。

“这倒是意外之喜。”

王融接见了从会稽北上的董袭,在招待董袭吃饱喝足后,便让董袭出任禁军都尉一职,受折冲将军、禁军统领徐晃节制。

从现在开始,王融要把董袭往琅琊王氏的道路上引。

董袭很上道,他知道自己出身寒微,故而努力抓住每一次往上爬的机会。

效力虞家、冲锋在前是为了冒头,如今进入了朝廷,董袭明白是在借琅琊王氏的势来实现自己的野望,所以他对王融视若恩主。

“谢卫尉栽培。”

董袭拱手,摆正了自己作为大氏爪牙、羽翼的心态。

从今天开始,董袭的命运就因此改变了。

作为禁军都尉,董袭每天都会在城中奉命巡视,一丝不苟。

休息时则留在营寨里,并不出去。

他还向王融请命,希望能够借王氏的藏书,学一些知识。

董袭追随会稽郡虞家的时候,就有幸看过一点书籍,认得一些字。

王融见董袭好学,于是把一卷兵书韬略递给了董袭。

“元代拿回去看,看不懂就去找贾文和。”

当下,王融叮嘱。

董袭虽然刚加入徐州部众里,但这些天的巡视当中,也知道了贾诩这么一位人物。

“可我听说文和先生......”

他所了解的贾诩孤僻低调,也不轻易和人交往,从不攀附权贵,更不主动会见他人。

“你就说是融吩咐的即可。”

王融笑道。

他不仅给了董袭兵书韬略,还给了徐晃、甘宁、蒋钦等将领,并且让他们看不懂的时候,只管去找贾诩。

贾诩可不是什么文弱书生,他当年在西凉军中担任一军校尉,允文允武。

谋划韬略、行军打仗,甚至治理州郡都懂。

像这样的多方位人才,怎么能浪费他的才能呢?

他不主动,王融便主动派人去请教他。

“明白。”

董袭喜而从命。

......

关于各地举荐上来的士人子弟才俊,陈登认为没有什么问题,该辟则辟。

士族联盟本该如此。

但王融却另有心思,他希望能够拉拢一些有才能但是没有背景、没有出仕渠道的寒门或者底层人才。

这样,王氏成为了他们的举主,厚恩加身,哪怕以后这些寒门底层贤才成为了新的门阀,也绕不开琅琊王氏。

这便是当前袁氏已经走过的路,自己本族生出人才、培养人才的效率,远远没有从外面招些现成人才的效率高。

王氏也需要大量的门生故吏。

因此王融开始留意、打听徐州淮泗、长江南北的汉末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