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隋朝同周边国家和民族的交往与丝绸之路

隋代的中国有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周边国家和民族对其艳羡不已,它们的官方使者和民间商人梯山航海,纷纷前来中国。

大业三年大年初一(607年2月16日),隋炀帝在东都举办春节宴会,会场展示种种文物器用。当时突厥首领启民可汗入朝,接连两天上表,请求允许突厥改变传统习俗,穿戴汉族服装,采用汉族礼仪。六月,启民可汗拜见北上巡幸途中的隋炀帝,再次上表说:“臣今非是旧日边地突厥可汗,臣即是至尊臣民,至尊怜臣时,乞依大国服饰法用,一同华夏。”[17]

大业四年三月壬戌(十九日,608年4月9日),隋炀帝在洛阳,“百济、倭、赤土、迦罗舍国并遣使贡方物”。[18]倭国国王多利思比孤派遣来的朝贡使小野妹子说:“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19]后来,隋炀帝派遣裴世清出使倭国,倭国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国王亲自接见裴世清。裴世清回国时,倭国再派小野妹子随同来华,并派高向玄理等八人来华学习。他们学成返还倭国,以中国为榜样,进行大化革新,促进了倭国的社会进步。隋炀帝“赐其民锦线冠,饰以金玉,文布为衣,左右佩银花,长八寸,以多少明贵贱”。[20]倭国这时才开始以中国的衣冠为样板,制作衣冠。倭国在大年初一行射戏饮酒礼,社会上流行的棋艺、握槊、樗蒲(赌博)等,都是这一时期从中原学到的。唐高宗时期,倭国中懂得中国文化的人厌恶国名称“倭”,于是改国名为日本。

为了处理具体的对外事务和民族间的贸易等事务,隋炀帝在洛阳外郭城南面的建国门外设置了四方馆,隶属鸿胪寺。四方馆各设一位长官掌管日常工作,分别叫作东夷使者、南蛮使者、西戎使者、北狄使者。每馆设置典护录事、叙职、叙仪、监府、监置、互市监、互市副监、参军各一人。典护录事主管纲纪,以纲纪为准绳,考察、约束来华外族人士。叙职掌管来华外族人士的地位贵贱,对其中立功者予以提拔。叙仪掌管礼仪方面的小大次序。监府掌管各族向朝廷贡献财物的事务。监置掌管外族人士交通所需的驼马船车,并纠察他们的违法乱纪行为。互市监和副监掌管民族间的贸易事务。参军掌管出入交易。

来到洛阳的外族人,来自东南西北不同的政权和民族,其中以西方最多。这不仅由于隋朝的东面和南面是大海,北面是沙漠、草原,只有西面政权和民族最多,还由于裴矩在西北边陲与西域人士接触,拉拢他们来洛阳。当时西域各族人,多到甘肃张掖与隋朝做买卖。隋炀帝把在东都担任吏部侍郎的裴矩派遣到张掖,让他掌管边地互市。裴矩同来到张掖的西域胡商们频频交谈,详细了解他们各自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情况、政治状况、地理分布、山川形势,从贵族到平民,画出各个民族人物的长相和服饰,撰成《西域图记》三卷,除了文字记载四十四国,还绘制出地图。

图1-5 丝绸之路新疆段三条道路示意图

《西域图记》中记载的政权和民族,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丝绸之路从洛阳经过西安向西延伸,到甘肃敦煌后分为南北两条道路,到新疆境内又分作三条道路,通向中亚、西亚、南欧、北非、南亚。《西域图记》记载的具体情况是:北道从伊吾,经过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铁勒部、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南的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今中亚锡尔河),到拂菻国。拂菻国又称大秦,即东罗马,近世译作拜占庭。该政权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南高加索的一部分,首都君士坦丁堡。中道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东),经过焉耆(今新疆焉耆县)、龟兹(今新疆库车市)、疏勒(今新疆疏勒县),越过葱岭(帕米尔高原),又经钹汗(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苏对沙那国(今塔吉克斯坦乌什鲁沙那)、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伊什特汗)、何国(曹国西)以及大、小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穆国(今土库曼斯坦土库曼纳巴德),到波斯,继续通向西方。南道从鄯善(楼兰,今新疆若羌县),经过于阗(今新疆和田市)、朱俱波(今新疆叶城县)、喝槃陀(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越过葱岭,到护密(今阿富汗东北境)、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挹怛(今阿富汗马扎尔谢里夫)、忛延(今阿富汗巴米扬)、漕国(今克什米尔北)、北婆罗门(北印度地区),继续通向西南方。三条道路起点的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而总束三条道路起点的敦煌,“是其咽喉之地”。裴矩回朝,奏上《西域图记》,隋炀帝极其高兴,安排他在洛阳担任民部侍郎、黄门侍郎。隋炀帝天天召见裴矩,询问西方情况,并再次派他去张掖,联络西方的国家,有十多个国家遣使来朝。大业五年(609)六月,隋朝灭掉吐谷浑,各国受到震慑,相继前来朝贡。该年十一月丙子(十三日,609年12月14日),隋炀帝由长安回到东都。裴矩以四周蛮夷朝贡者多,劝说隋炀帝在洛阳举办超大规模的乐舞活动。隋炀帝于是征集全国各地奇技异艺人士来洛阳,于次年正月十五夜(610年2月12日)在天津街表演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音乐舞蹈杂技表演者一万八千人,“衣锦绮、珥金翠者以十数万。又勒百官及民士女列坐棚阁而纵观焉”。[21]夜夜如此,一直持续到月底。

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不仅是国内贸易的大都会,还是国际贸易的大都会。在洛阳外郭城的里坊区内,沿着漕渠设有三个市场。通远市位于洛河北、瀍河东,周围六里,有二十个市门通往市内。通远市旁边的漕渠中,常常云集着各地前来进行贸易的货船,鳞次栉比。另外两个市场都在洛河南面,西边的叫大同市,东边的叫丰都市。丰都市周围八里,有十二个市门,市内有商店区三百一十二区,店铺三千多家,行业一百二十种。店铺建筑整齐,遥望如一。市墙内侧设有四百多所旅店,重楼长阁,互相辉映,外地商贾前来住宿,珍奇商品琳琅满目,堆积如山。政府为管理市场,制定了严密的法令,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市场的管理机构称为市署,长官称令,其下设肆长数十人。商人需向市署登记,取得市籍,才能在市场内做买卖。

高鼻深目的西域胡商出现在洛阳的市场上。大业六年(610)正月表演百戏期间,胡商请求进入丰都市做买卖,隋炀帝予以批准。为了向世界各国夸耀隋朝的富庶,隋炀帝命令丰都市的店铺一律加以装修,挂上帷帐,堆满货物,商人都身着华贵的衣服,甚至卖菜的也用龙须草席堆放蔬菜。胡商进入丰都市后,路过酒食店,店主邀请他们就座,免费招待酒肉,醉饱任去。

西域胡商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的是中亚乌兹别克斯坦一带的昭武九姓粟特胡人,其国家为康国、安国、曹国、石国、米国、何国、火寻国、戊地国、史国等;有的是伊朗一带的波斯人;有的是中东新兴起的大食人,即阿拉伯人。他们不远万里,驱赶着明驼骏马,沿着丝绸之路,往返于故国和洛阳之间。他们带来珠宝、香料,带回丝绸、瓷器;同时,西域的音乐、舞蹈、宗教,也随之传入洛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不断,到了唐代中叶,张籍作《凉州词》诗云:“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22]

图1-6 隋朝绿黄釉西域胡商俑

(洛阳市马坡出土)

1981年,洛阳市马坡出土一件隋代三彩波斯俑,高28.5厘米,通体施绿黄色釉。其造型为高鼻深目,八字胡须弯曲上翘,头戴扁形帽子,上身穿右衽翻领短袍,腰间束带,下身穿紧身裤,脚着毡靴,双腿并立,站在底板上。右手提着一把波斯水壶,左臂九十度屈曲,左手握成拳头,紧贴胸前。[23]这件胡人俑反映了西域胡人前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是隋代洛阳市场贸易国际化的形象展现。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原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洛阳段,列入名录的有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定鼎门(含门内西侧宁人坊、东侧明教坊)和新安汉函谷关三处遗址,定鼎门即隋朝的建国门。

图1-7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名录(孟祥晶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