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大运河的中心和粮仓的密集地

古代的大型运载工具是船舶,必须依赖水道进行运输。隋朝疆域辽阔,人口密度、物产盈缺,各地并不均衡,函谷关以东的中原地区及其南北地区,在社会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江河的流向总体上是由西向东,南北水运在内陆不能自然实现。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开凿大运河。这一亘古未有的伟大工程由隋炀帝组织,历时六年完成。

大运河北抵涿郡(今北京市西南),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全长四千八百余里,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江南河四段组成。大运河的开凿,以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为基础。战国时期,魏惠王组织民众开凿鸿沟,这条运河从今河南荥阳市以北分黄河水东流,经今河南开封市折向东南,再经今河南淮阳县注入颍水,最后流入淮河。鸿沟又称莨荡渠、汴渠、汴河。大业元年(605)三月,隋炀帝诏令开凿通济渠。通济渠分为西东两段,全长一千余里。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诸郡男女民工前后百余万人被征发到工地上从事劳动。先从洛阳的西苑引涧河、洛河经洛口(在今河南巩义市)达于黄河,这是西段。又将已经淤塞的汴渠加以疏通、拓宽,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引进黄河水,经浚仪向东南方向入于泗河,在盱眙(今江苏盱眙县)入于淮河,这是东段。同年,还征发淮南民工十多万,开凿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市)到江都的山阳渎,全长三百余里,淮河与长江因而汇通。山阳渎河道原本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组织民众开凿的邗沟,这时加以疏通和拓宽。大业四年(608),又征发河北诸郡民工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河南通黄河,其入口处与板渚隔岸相对,然后贯穿华北平原,北至涿郡,全长两千余里。大业六年(610),开凿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到余杭的江南河,引长江水达于钱塘江,全长八百里。至此,大运河全线贯通。整条运河河道宽阔,最宽达四十步(五尺为一步,一尺当今0.296米),能运行巨大的船舶。运河两岸修筑御道,栽种柳树。这条大运河是世界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它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浑然融为一体,以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盆地,北达华北平原,南抵太湖区域,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且不仅如此。《通典》摘录唐初魏王李泰《坤元录》的说法:“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交州,治今越南河内市)、广(治今广东广州市)、荆(治今湖北江陵县)、益、扬(治今江苏扬州市)、越(治今浙江绍兴市)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12]可见洛阳不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而且由于隋代大运河与其他水运系统并网,洛阳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

洛阳既然是大运河南北两段的衔接点,就成了南北经济交流的中心和物资集散的枢纽。不但运河地区的赋税漕运到洛阳,其中一部分再转运到关中,而且鱼盐木材、丝绵布帛等物资,通过这一枢纽,从产地转运到其他地区,以互通有无。

隋炀帝再巡幸江都,不再走陆路,而是沿着运河行进。大业元年(605)八月,他从洛阳显仁宫出发,乘小朱航顺着漕渠东行,进入运河后,改乘龙舟。龙舟是一座流动皇宫,高四十五尺,宽五十尺,长二百尺。船身分为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是坐朝办公的处所。中间两层有一百二十间房,最下一层是宦官们居住的处所。皇后乘坐的船叫翔螭,比龙舟稍小一点。船队中有称为浮景的船九艘,都是分为三层的水殿,还有称为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飞羽、青凫、凌波、五楼、道场、玄坛、黄篾等名号的大船数千艘,用于嫔妃、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乘坐,以及装载物资。这些庞大船只的行进,除了依靠舟师划船,还需要人力在岸上挽船。挽船者达八万余人,其中皇帝、皇后和高级嫔妃乘坐的龙舟、翔螭和漾彩,挽船者将近一万人。另有称为平乘、青龙、艨艟、八棹、舴艋等名号的大船数千艘,用于十二卫的军士们乘坐和装载武器帐幕,军士们自行挽船。所有这些船只同时行进,首尾绵延二百余里。运河两岸五百里内的百姓负责贡奉食品,如果精美可口,郡县官吏加官晋爵,否则受责、治罪。地方官乘机盘剥百姓,一份贡奉,一份肥己。食物极尽山珍海味,后妃们吃不完,将剩余部分扔掉。

大运河开通以后,东亚大陆整体上被联通了。武则天时期,凤阁舍人崔融上奏说:“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来,昧旦永日。”[13]大运河将南北河流连接起来,组成四通八达的水运交通网,辐辏都城洛阳,洛阳发挥着对水路运输的控制引领作用。唐代宗时期,河南县丞韦应物《登高望洛城作》诗说“舟通南越贡”,[14]指包括今越南北部的岭南州郡的贡赋,辗转水运到洛阳。唐宪宗时期的宰相李吉甫主编的《元和郡县图志》,以广阔的视野评价大运河,说:“自扬、益、湘南(今湖南)至交、广、闽中(治今福建福州市)等州,公家漕运,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15]晚唐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之二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16]这条由隋炀帝组织开创、后人改建的京杭大运河,迄今还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隋朝赋税制度的主干成分是租、庸、调三项,其中“租”是土地税,向纳税人征收粮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漕运变得活跃,各地征收的税粮源源不断地被运往中央所在地。洛阳作为东都,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大,加上它在国家政治、交通、经济、军事中的特殊地位,需要储备大量的粮食。因此,号称河南郡的洛阳地区,沿着水路运输通道,设立了一些国家粮仓,成为国家粮仓的聚集地。河南郡著名的国家粮仓,有洛阳城区的含嘉仓,城北的回洛仓、河阳仓,城东今巩义市的洛口仓(兴洛仓),城西今三门峡市陕州区的常平仓。河南郡以外地区的国家粮仓则寥寥无几,有在今陕西华阴市的广通仓(永丰仓),在今河南浚县的黎阳仓,在今江苏淮安市的山阳仓。

图1-3 隋朝大运河和国家粮仓示意图

区别于民间用于灾年自救性质的义仓,国家粮仓称为官仓,官仓规模都很大,号称仓城。洛阳城内的含嘉仓,大业元年(605)与东都同时开工营建,建成后为唐朝所继承,并加以扩建。1969年,隋唐含嘉仓遗址被发现,1971年和1988年,两度进行考古发掘。

图1-4 含嘉仓仓窖结构示意图

含嘉仓城位于城区北部,四周为城墙,内设道路、仓窖和管理区。仓城平面为倾斜的长方形,其北墙同外郭城墙相合为一,东抵外郭城北门徽安门,西临位于宫城正北的圆璧城,南接东城。四周残墙宽15~17米,最高处达6.5米,夯土每层7~8厘米,夯面上能看到圆形夯窝。文献说仓城三门,但据实地发掘和铭砖记载,共有四门,即东面的东门、南面的含嘉门、西面的圆璧门(仓中门)、北面的德猷门。德猷门是含嘉仓的输出门户,系单门洞土木结构,隋朝最初建造在1.5米厚的夯土之上,以方砖为柱础,门洞宽2.9米,这里出土的方形砖与隋朝宫殿遗址出土的砖相同。唐代武则天时期,在德猷门原址路面上填以20~40厘米的黄土,夯实后设置石础立柱,并将门洞拓宽至4.9米。仓城内有两条主干道,东西方向的宽12米,南北方向的宽10米。泄城渠贯穿其中,可以直接运粮。仓城东西宽612米,南北长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已勘探出地下仓窖二百五十九处,估计总数应在四百处左右。仓窖分布在主干道两侧,排列有序,南北成行,行距6~8米,窖距3~5米。仓窖之间分布着纵横交错的小路,宽2米,路面上留存着车辙痕迹。仓窖形制一致,都是口大底小的缸形,窖口为圆形或椭圆形,口径一般为10~16米,窖深7~9米,最深为12米,口同底的比例是2∶1,壁同底的夹角为120度。每窖能容八千石粮。含嘉仓城属于地下仓窖类型。仓窖的建造程序,是先从地面向下开挖仓窖,将窖壁和窖底打磨规整光滑,对窖底夯实加固。当时创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潮技术。窖壁的防潮处理程序是,先镶嵌木壁板,木板的一端削尖,直接横砌在窖壁上,不用榫卯,再镶嵌木箔,紧靠壁板竖放,最内层是席,席与木箔之间衬垫谷糠。窖底的防潮处理程序是,先夯实地基,用火烘烤,使窖底和窖壁下部干燥坚硬,以红烧土碎块、烧灰、碎炉渣和黏合剂拌合而成防潮剂,用以涂抹,达两毫米厚,然后铺设木板和干草。在确保仓窖各项技术达标后,即可装入粮食,用席掩盖,席子上垫一层50厘米厚的谷糠,谷糠上面再盖上席子,最后用黄土密封成圆锥形土堆。在160号窖内,考古发现五十万斤粟。粟的年代可以确定为唐代,因为隋末洛阳城被李密围困,城内无粮充饥,饿死者甚多。历经一千余年,这批粟已经炭化,但有机物的含量仍在一半以上。隋代营建含嘉仓的规模和功效,防腐防潮的高超技艺,由此皆可想见。

洛阳周围的仓城设在黄河南岸,因漕运方便,地面空阔,规模更大。洛阳城北七里的回洛仓城,周围十里,共有三百个仓窖。2004年9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阳市北郊瀍河东岸小李村、马坡村西发现一处仓城,2009年7月进行了全面勘探。整个仓城由管理区、仓窖区、道路和漕渠组成,城墙宽约3米;仓城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呈长方形。仓窖排列规整有序,东西成行,南北成列。钻探出了七十一座仓窖,仓窖排列共十二排九行。发掘的三个仓窖窖口呈圆形,口径8~10米,底径6~7.5米,深7.5~9米。窖壁上涂抹了青膏泥,还能看到加工窖壁的痕迹,还有加固窖壁铺设物的木钉孔。窖底先涂抹青膏泥,然后铺设木板,木板呈环状铺设。在一个仓窖内出土了有隋炀帝“大业元年”铭文的残砖,专家认为这就是隋代的回洛仓。

回洛仓以东的河阳仓,以及百里外的洛口仓,都是著名的大仓城。洛口仓城建在洛河注入黄河的地方,周围二十余里,内穿三千窖,每窖盛米八千石,设置监官和镇兵千人负责管理和把守。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隋唐大运河洛阳遗产点的含嘉仓、回洛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