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稻工

原文

凡稻田刈获,不再种者,土宜本秋耕垦,使宿稿化烂,敌粪力一倍。或秋旱无水,及怠农春耕,则收获损薄也。凡粪田若撒枯浇泽,恐霖雨至,过水来,肥质随漂而去。谨视天时,在老农心计也。凡一耕之后,勤者再耕、三耕,然后施耙,则土质匀碎,而其中膏脉释化也。

译文

稻田收获后而不再马上种了,应该在当年秋天耕垦土地,让旧稻秆烂在土里,比得上一倍的粪肥力。要是赶上秋天干旱无水,或者农人懈怠,到来年春天才耕垦,收获就会受损。如果通过撒枯饼、浇粪水来施肥,就要担心连绵不绝的雨,肥料泡在水里,会随水而漂走。密切注意天时,靠的就是农人的智慧。耕垦一次之后,勤劳的农民会再次、三次耕垦,然后耙地,让土质匀碎,肥分就会充分释放到土里。

难点精讲

①宿稿:收割后留下的旧稻秆。

②撒枯浇泽:撒枯饼,浇粪水。

③霖雨:连绵不绝的雨。

④耙(bà):一种用于把土块弄碎,以便平整土地的农具。

⑤膏脉释化:指肥料化开。

原文

凡牛力穷者,两人以杠悬耜,项背相望而起土,两人竟日仅敌一牛之力。若耕后牛穷,制成磨耙,两人肩手磨轧,则一日敌三牛之力也。凡牛,中国惟水、黄两种,水牛力倍于黄。但畜水牛者,冬与土室御寒,夏与池塘浴水,畜养心计亦倍于黄牛也。凡牛春前力耕汗出,切忌雨点,将雨则疾驱入室。候过谷雨,则任从风雨不惧也。

译文

没有牛的人家,两个人用木杠悬起耜,一前一后,共同拉犁翻土,两人劳作一天,只相当于一头牛的劳力。如果耕地后没有牛可用,可以制作磨耙,两人肩扛手持地耙地,一天的劳力顶得上三头牛。中原只有水牛与黄牛两种,水牛的力气比黄牛大一倍。但是蓄养水牛的话,冬天需要搭土屋来御寒,夏天需要有池塘让它泡水,蓄养所花费的心力也比黄牛多一倍。牛在春分前耕地时,出汗了切忌淋雨,快下雨了就要赶紧把牛赶回室内。等过了谷雨时节,就可以任凭风吹雨淋,不用担心了。

难点精讲

⑥耜(sì):用于翻土的农具,装在犁上,扁平刃板形,就像今天的铁锹。

⑦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公历4月19—21日交节。

原文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借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假如有牛者,供办十亩,无牛用锄而勤者半之。既已无牛,则秋获之后,田中无复刍牧之患,而菽、麦、麻、蔬诸种,纷纷可种,以再获偿半荒之亩,似亦相当也。

译文

苏州一带有些耕田的人,用锄代替耜,不借助牛的力量。我认为那些贫苦农户,算计一下买牛的钱、买水草饲料的钱,以及牛被偷盗、病死等变故的损失,还不如用人力比较方便。假如有牛,可以耕十亩田,没有牛而用锄头但勤劳的人家,虽然只能耕五亩田,但既然没有牛,那么秋天收获之后,也就不用考虑在田里割草、放牧的事,可以种植豆、麦、麻、蔬菜等,用来补偿少种的那一半田地,收入好像也差不多。

难点精讲

⑧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一带。

⑨刍(chú)牧:割草放牧。

原文

凡稻分秧之后数日,旧叶萎黄而更生新叶。青叶既长,则耔可施焉(俗名挞禾)。植杖于手,以足扶泥壅根,并屈宿田水草,使不生也。凡宿田、菵草之类,遇耔而屈折。而稊稗与荼蓼,非足力所可除者,则耘以继之。耘者苦在腰手,辩在两眸。非类既去,而嘉谷茂焉。从此泄以防潦,溉以防旱,旬月而“奄观铚刈”矣。

译文

秧苗分栽之后数日,旧叶枯黄而又长出新叶。等长出了青叶,就可以培土了(俗名叫“挞禾”)。手里拄着木杖,用脚把泥培在秧根上,并且用脚把田里的杂草、水草踩弯,使其不能生长。宿田、菵草一类的杂草,可以在培土时踩折。而稊、稗与荼、蓼就不是用脚力能去除的了,还得继续用手来拔草。拔草的时候腰和手辛苦,而分辨稻秧和杂草则要靠双眼。把杂草拔尽,禾苗就可以茁壮生长了。此后注意排水防涝,灌溉防旱,个把月后就可以准备收割了。

图1 耕(耕地)

图2 耙(碎土)

图3 耔(培土)

图4 耘(拔草)

难点精讲

⑩耔(zǐ):用脚给庄稼苗的根部培土。

⑪壅根:在植物根部堆土,以保护根系生长。

⑫宿田:杂草名。

⑬菵(wǎng)草:又名菵米、水稗子,一种杂草。陶本作“芟草”。

⑭稊稗(tí bài):都是形似稻谷的野草。荼蓼(tú liǎo):都是田野中的杂草。它们都生长在禾蔸中,根系发达,难以用脚除去,就需要用手拔。

⑮耘:在田里拔草。

⑯辩:通“辨”。

⑰奄观铚(zhì)刈:典出《诗经·周颂·臣工》“奄观铚艾”,意为同去观看开镰收割。铚:短镰刀。“艾”通“刈”,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