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祝生医案医话荟萃
- 龚文伟 朱鸿 朱祝生主编
- 921字
- 2025-03-15 02:38:50
病证结合,方证对应
方证对应是中医理论原则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一种研究方法,具有非常强烈的实践性。所谓方证对应,包括“以证对方”和“以方测证”两个方面。证是由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正盛衰所决定的。方,是古代医家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选择那些经过历代医家临床应用证明疗效确实的方剂为基础,寻求其与证对应的关系,这本身就是很有意义的临床研究。由于中医典籍浩如烟海,方剂不计其数,为使方证对应的内涵更为科学,我们在实践中引入了对策论思想,对方剂在局部范围内进行优化,使证与方的对应更为贴切,临床研究更为有效。
证包括症、脉、舌、苔等。症、脉、舌、苔在临床诊断上具有重要作用:一是确定“证”的诊断价值;二是在“证”的诊断价值不确切时,可以起到定“证”的作用。但是,脉、舌、苔的诊察目前多是凭医生的直观感觉,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这给病与证的正确诊断造成困难。为此,在临床研究中我们把脉舌分为一般参考脉舌、特定脉舌。一般生理意义较多,主病范围广,直观感觉模棱两可、难以定性之脉舌,属于一般参考脉舌,如濡、细、缓、微弦、微浮、微滑等脉,以及舌质淡、红,苔薄白、薄黄、薄腻等。凡是具有明显诊断价值的脉舌,为特定脉舌,如结脉为心气虚,芤脉为失血,洪数脉为热盛,舌绛为热入营血,舌光绛为阴竭,舌淡胖大为气虚、阳虚,苔黄为热,苔腻为湿,苔干为津伤等。按上述分类,我们发现它们的诊断价值是:①一般参考脉舌与症相应时有佐“证”诊断价值;与证不相应时,可舍脉舌从其症,按症诊断。②在患病后一般参考脉舌与其症相背发展,其诊断价值上升,此时可视为特定脉舌。③特定脉舌诊断价值固定。
以上研究可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该病多属于中医“咳嗽”“喘证”“肺胀”等范畴,其病机多与肺、脾、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对于本病的临床研究,根据《金匮要略》提出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理论,提出了温法,包括温肺化饮、温肺益气、温脾健运、温肾行水化瘀、温化痰浊等5种,分别筛选出苓甘五味姜辛汤、补肺汤、苓桂术甘汤合六君子汤、痰饮丸、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为其代表方剂,将《金匮要略》提出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一治疗思想的症、脉、因、治具体化与系统化,并使之方证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