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劳动关系是劳资双方在劳动过程中建立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它是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根本依据。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与战略机遇期。在外部冲击与内部改革的新形势下,劳动关系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各种类型的劳资冲突不断涌现。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我国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将为新形势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重要的借鉴。

本书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进行了回顾,发现现有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阶段、研究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在研究视角上,现有研究大多仅从劳动关系的单一主体角度展开理论和实践研究,忽视了不同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次,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员工参与、劳动关系治理、企业劳动关系评价、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等方面,对中国共产党在劳动关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深入研究。再次,在研究阶段上,不同学者对劳动关系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但尚未形成统一定论。最后,在研究方法上,大量文献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文献综述,定量研究较为缺乏,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进行综述的文章较少。

我国劳动关系研究基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实践,旨在解决劳动关系的实践问题,同时又对劳动关系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我国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对劳动关系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劳动关系的研究内容。基于此,本书将1949年10月以来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此时,劳动关系的发展尚处于探索初建阶段,以期建立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行政体系。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国开始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劳动制度改革以建立市场化调节的劳动关系制度为目标,劳动关系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并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劳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劳动关系进入新型劳动体制建立阶段,从过去依靠行政手段调节劳动关系向劳动关系自主调节为主、政府依法宏观调控为辅的新型制度转变。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提出了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劳动力市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我国劳动关系进入协调发展阶段,劳资矛盾突出,亟须协调劳资双方的利益,发挥集体协商制度、三方协商机制、劳动纠纷预防调处机制协调劳动关系的作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劳动关系。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奋斗目标。同时,明确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召开,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新经济新业态的迅速发展、就业优先政策的支持等对新时代劳动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字时代劳动关系的管理与治理成为新时代劳动关系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在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本书对每个阶段劳动关系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不同阶段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结合对1949年10月以来我国劳动关系相关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结果,本书还对不同阶段劳动关系的研究主题进行了归纳。在劳动关系初建阶段,研究主要关注社会制度的建立促进平等互助劳动关系的形成、国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劳动者基础工资权益保障、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等方面。在劳动关系多元化阶段,研究聚焦于改革开放对多元化劳动关系治理的影响、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策略、多样化的劳动权益保障渠道、劳动法出台前的研讨与论证、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初探。在新型劳动关系建立阶段,研究主题是劳动体制改革对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影响、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策略、下岗职工的劳动权益保障、劳动法的实施与现存问题。在劳动关系协调发展阶段,学者主要研究了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目标对劳动关系治理的影响、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非正规就业者的劳动权益保障、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调整效果等。在新时代劳动关系发展阶段,研究主要关注新时代劳动关系治理面临的挑战、企业多样化的劳动关系管理策略、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工会改革实践与新就业形态下的维权路径等。在此基础上,本书梳理了我国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演进过程和趋势。

本书的主要理论贡献包括:第一,以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目标对劳动关系的影响为依据,将1949年10月以来的劳动关系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系统梳理了劳动关系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弥补了以往对中国共产党在劳动关系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的不足,为劳动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二,本书从党、劳、资、政多方主体互动关系出发,对劳动关系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既强调了劳动关系主体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及互动关系,又跳出了特定主体视角,摆脱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整体还原了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历史演进过程。第三,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劳动关系的研究框架,开拓了劳动关系研究的理论视角。这些研究命题将为我国未来的劳动关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本书也为未来我国劳动关系的实践提供了新思路:首先,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奋力推进新时代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其次,密切关注劳动关系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创新探索劳动关系的治理机制。最后,充分尊重劳动者的知识与创造,努力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

本书既是对我国劳动关系领域实践经验的全面客观总结,也是对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系统梳理。更重要的是,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了未来我国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命题和未来实践的发展趋势,将为我国劳动关系未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本书基于大量历史资料和文献撰写而成,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屈萌、邹子康、高雅琴、张琪若、郑鹏,本科生汤应进、向欣悦、欧阳萌萌、杨蕊、谯乐嘉、付安琪、吴发洪等参与了历史资料和文献搜集整理工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感谢西南财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和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

本研究所涉及时间跨度较大、内容较多,书中一定还有疏漏与不足之处,希望读者和同行专家不吝指正。

谢鹏鑫

202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