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劳动关系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 谢鹏鑫等
- 1629字
- 2025-04-15 18:50:58
第二节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完善劳动保护制度
一、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实现国民经济恢复的目标,工人阶级的增产节约运动已经具有雏形。1951年10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毛泽东向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提出“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由此,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广大职工纷纷投身工作岗位,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同时也推动了全国经济状况的好转。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时期,增产节约运动成为工人阶级响应国家号召的重要形式。同年“五一”劳动节,由全国产业工会和工业部共同组织,全国钢铁企业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厂际竞赛,取得良好成果。各地各行业的厂际竞赛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劳动风气,促进了企业、职工之间的相互学习,推动了企业生产的增长、员工技能的提升和技术创新的发展。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共八大召开,明确指出了党、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为我国工人运动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氛围中,先进企业、先进组织和先进劳动者不断涌现。
1956年4月30日,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召开,标志着先进生产者运动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群众运动。1956年11月,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召开,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号召。《工人日报》随后在1957年元旦发表《响应党的增产节约运动的号召,继续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迎接1957年》的社论,职工群众参加生产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进一步得到激发,增产节约运动开始在社会各界中形成热潮。在全国上下共同的努力下,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国家持续推动先进生产者运动的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通过“群英会”等多种形式对先进典型进行总结、宣传和表彰。例如1959年的工业“群英会”和1960年的文教“群英会”,都汇集了全国对应行业中的劳动先进典型集体和个人,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全国总工会也于1959年发布《告全国职工书》,号召全国职工共同迎接下一个“五年计划”,促进了先进生产者运动的发展,在全社会形成了劳动光荣的良好劳动氛围。
二、建立和完善劳动标准以及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制度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劳动保护制度和员工福利事业已经初步建立和发展起来,颁布了包括《工厂卫生安全暂行条例》《保护女工暂行条例》等多项条例以及制度。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党和政府进一步推动了劳动保护事业的发展,并更加深入到劳动保护的细化领域,如劳动标准、薪酬制度以及安全卫生保护制度等。1956年6月,《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发布。随后,全国总工会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工会教育和发动职工,监督企业正确执行工资改革的各项规定,制定和完善工资标准,积极保护劳动者权益。劳动保险事业持续发展,截至1957年,百人以上企业中已有1 152万职工享受劳动保险,比1952年增长近250%。1957年12月,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明确指出代表群众应该积极参与到国家的相关劳动保护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持续推进劳动保护事业的发展,对我国建立和完善劳动标准以及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规定了正确的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路线方针。
与此同时,在“人民至上”思想的指导下,党和政府也在不断推进职工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职工的文化素质,提高工人阶级的福利,不仅大力开展扫盲运动,同时大力兴办职工业余学校,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而且积极推动职工福利保护事业的发展。1977年底社会各界对于“按劳分配”展开讨论,国务院发布通知,要求在逐步改善职工生活的同时,有条件地逐步实行计件工资制度。随后,《关于国营企业试行企业基金的规定》更是允许特定企业将利润作为集体福利发放给员工,这个举措推动了劳动保护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并且极大地调动了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有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这对1949—1977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