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草

啮雪经冬自寂寥,恂恂早醒倚风摇。

野泉林外茶香弱,谁识唐人郁臭苗。

——《四时草木杂咏·夏至草》

我与夏至草,近些年才得相识。

吾乡当年有没有这种草呢?已经记不清了。按照《中国植物志》给出的区域分布,吾乡正在其中。然而如果有,那原因,一是它隐蔽得极好,一直躲藏在我的视野之外;二是我对它视而不见,亦即机缘未到。

最初看到这种植物,是在运河岸边的疏林里。春初时节,大地依然一片灰暗,料峭的春寒乘着尖利的风,在河边奔跑。隔年的枯草在风中瑟瑟颤抖,人走在河边,很难看到春天的征兆。这时候,我发现了夏至草。初次相见,不知道它尊姓大名。树下那点点的绿色,是植物的叶片么,还真有点儿拿不准。叶子皱皱的,瑟缩在黄土之上,肮脏兮兮又可怜巴巴。不过,虽然沾惹了尘土,那圆融的云头状叶,加之叶面的皱褶与茸毛,仍然给人一种温和的印象。

整个春天,我都在关注着这种不知名的小草。等到春暖花开,它们渐长渐高。偶然下过一场春雨,洗去了叶片上的灰尘。借了雨露的滋养,它们赶紧生出几片新叶。这个时候,整个植株就显得有了生气,有了光彩。夏至草进入一生中最为漂亮的时期,方茎挺立,圆叶迎风摇曳、顾盼生姿了。终于到了开花时节,那是在运河石桥的右侧,仍然是一带疏林之中,那一片夏至草似乎格外茂盛,绿茎最高,叶片也绿得鲜明,所以最早于叶腋开出白色的小花。其花唇形,上唇全缘,下唇三裂,虽然细小,却也算得上漂亮。如果不仔细寻味,可能会忽略掉夏至草的气味。夏至草的白色小花,幽幽散发出一种奇异的味道,是香甜吗?柔腻似奶油气,又清新若青草茶。有人说,那是一种类似铁观音茶的香气,也就特别有意思了。后来才知道,太阳朗照的花丛中,这种气息才更为强烈。其后不久,我就知道了它的名字。

夏至草

作为一种野草,夏至草颇有几个特别之处。

首先,它的茎秆儿居然是方形的。它站立在那里,因低矮细小,远远看去,肉眼难以分辨,只有弯下腰去,伸手摸上一摸,四条棱微微硌手,心下才会明白。夏至草〔Lagopsis supina(Steph. ex Willd.)Ik.-Gal. ex Knorr.〕为唇形科(Labiatae)夏至草属植物,其茎长成方形,理所当然。不过,统而观之,植物的茎秆大多还是圆柱形的,因为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所以容纳的导管和筛管最多。看到这么个小东西居然生成方茎,虽也无话可说,总是略略感到讶异。

其次,夏至草是一种较为耐寒的植物。

夏至草看似柔弱,实却坚贞。据我观察,夏至草的萌芽期,有时在晚秋,或者初冬。天气已经越来越冷,木叶开始枯黄飘落,堆积于房前屋后,堆积于绿化灌丛之中。世间万物大都在收缩归藏,恰在此时,夏至草萌发了,叶子于枯叶间擎出,碧绿鲜明,兴致勃勃。绿叶与枯叶相互映衬,令人易生感慨。它们既然已经萌发,就不惧怕严冬的摧残,雪压也好,冰封也罢,它们似乎都能够承受,一直等到来年春初,再继续自己的生长。

然而,春天还没过完,好多植物还没能进入生长的盛期,性急的夏至草小白花已经开到了顶端,植株和叶片也失去了先前的碧绿,透出一种暗淡的黄色,整个儿没了精神。等到杨花柳絮飞扬之时,夏至草的末日也就来临了。夏至草的叶子双面微有柔毛,已经较为惹絮,而其轮伞状的花序簇生于叶腋之间,花萼呈管状,有脉五条,借以弯曲着伸出五齿,齿端有尖刺,许多宿存的花萼攒聚,形成一个囫囵的刺球,这样的构造,想不粘挂飞絮都难。于是,杨花滚过来,经过夏至草丛,就滞留着出不来了;柳絮飞过来,也被它们一一容留。本来已经黄黄弱弱的植株,再粘上了层层白絮,样子就不再美观。有时候不等雨来将草茎上的白絮冲刷掉,夏至草就竟自干枯,整个群落同时死掉了。

这也是夏至草一名的来由。1931年夏纬瑛先生在《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上发表文章《北平国立天然博物院植物园栽培及野生植物名录》,首次使用“夏至草”一名,就是基于这种观察:此草不等夏至来临即自行死掉。因为此前已有“夏枯草”,为了作出区分,拟名曰“夏至草”,“暗示它是到夏至而枯死的草”。《救荒本草》有“郁臭苗”一条,夏先生认为,即今所谓夏至草。郁,香气浓郁;臭,气味之谓也。此名正是从夏至草的香气着眼。后来,夏先生于《植物名释札记》中称,当时不知道此物自唐已有“郁臭苗”之名,后来想恢复旧称,新名流传已广,只好将错就错了。如此,则夏至草一名,迄今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夏至草的死亡看似不幸,其实正是其生存智慧的体现。一物不幸被目为杂草,如若生长时间过久,长期暴露于野,发生危险的概率就大,基因传递的机会也就少。比如萝藦,它需要整个春夏来生长,到了秋天才开始结实,所以它们在乡村已经待不下去,不得不躲藏到城市里来。与夏至草一样,如独行菜,如麦瓶草,以及王不留行,就聪明多了,它们尽量缩短生长期,尽早完成开花结果,没等人们回过神儿来,它们这里好戏已经唱完,自己先行收场了,何其干净利落。

夏至草枯死之后,苞片张开着,其中的种子清晰可见。稍有轻风摇荡枯枝,种子便播撒出来,精灵一般藏匿于土壤之中。我曾经折取一枝夏至草回来,放在案上详细研究。它的每一对叶子的腋间总有宿存花萼十七八个,苞片之中种子二到四粒不等。夏至草的种子很小,如跳蚤然,以手捏取已甚为不便。有一次,我想将散落于案上的种子聚拢到一起,就有好几粒掉入缝隙之中,如小鱼儿跳进长沟巨壑,再也找不到了。

夏至草在我国分布甚广。南到云南,北到黑龙江,东到山东,西至新疆,这么广阔的区域里,它们都可以生长得挺好。夏至草又名“小益母草”“白花益母”“夏枯草”“白花夏枯”“灯笼棵”等。从前两个别名看,它与益母草血缘较近。《中国植物志》有云:“云南有些地方用全草入药,据云功用同益母草。”可以看出,此物之为用,一是地域性的,一为替代性的,而且是“据云”。《救荒本草》云:“生海滨池泽,今田野处处有之。叶似荏子叶,又似艾叶而薄小,色青,茎方,节节开小白花,结子黑茶褐色,三棱细长。……【救饥】采苗叶煠(炸)熟,水浸淘净,以油盐调食。”关于夏至草的植物形态,《救荒本草》的记载当然不错,只是用来救饥,也太勉为其难了。

然而,一物之成,有用与无用,并非其存在的唯一理由。有用当然不错,有时候,无用又有什么不好?

2016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