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组建贷委会

贷款量巨大,还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经营风险高……过去,一提及“两基一支”类的政策性项目,就给人这种印象。商业银行也将其视为负担。而国开行就是专门捡这类“硬骨头”来“啃”的。如何提高贷款决策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就成为这家银行成立之初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距正式组建不到半个月,国开行便参考世界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的经验,设计了国内银行业第一个贷款委员会(简称贷委会),作为贷款项目的审议机构。1994年4月9日,尚未正式成立的贷款委员会,迎来了对它的第一次考验——根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的批示,国开行要对国务院秘书局转来的两批基本建设项目“提出意见”。此次交给国开行审议的项目共九个:武昌—广州铁路电气化改造、芜湖长江大桥、青岛前湾港区二期工程……其中七个都是政策性项目。

贷委会将审查的结果向行长姚振炎汇报后,就起草成报告送到了朱镕基的面前。报告的结论恐怕让朱镕基颇感惊讶:九个项目中,只有六个获得了“建议批准”,三个项目吃了闭门羹,拒贷的理由是“资金基本不落实,建议退请有关部门重新研究”。

政策性项目居然被银行打回了,这在盛行奉命贷款的传统银行管理体制之下,还真是一桩新鲜事。后来成为第一届贷委会主任的周道炯说:“我们贷委会要有权威性,不怕得罪人。要不然的话,成立就没有意义了。”

不过,好在朱镕基高度赞誉了这件“新鲜事”。此后,贷款委员会正式成立。第一届贷委会由分管副行长周道炯担任主任委员,成员包括副行长屠由瑞、刘明康,总工程师汤丙午,总经济师邝业梅,总稽核师徐荣初,秘书长陈铁林,以及原六家专业投资公司的总经理等人。

此后,凡是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国务院交办的重大建设项目,在各信贷局提出评审报告的基础上,都要交贷款委员会审议通过方能立项。评审采用集体民主决策,避免“一言堂”和个别领导的“拍脑袋”决策,在20世纪90年代初亦算是中国银行业的一项先见之策。

1995年6月,贷委会成立一周年之际,国开行又成立了专家委员会(简称专委会)作为参谋咨询机构。专委会的绝大部分成员来自原能源、交通等六大中央投资公司,在重大工程项目的科学调查与论证中,与贷委会相辅相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贷款委员会成立之初,主要围绕项目的投资总额与配置是否准确合理,资金来源是否可靠,还款是否有保障等方面开展检查。总体上更重视项目的社会、经济发展意义而非盈利,主要侧重于审查项目总投资有无超过国家计划指标,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风险控制。

“风险防范不足,专业性不强,公关嫌疑大”,现任评审总监樊海滨提及曾经的“审贷合一”体制时反思道。因为“审贷合一”的内部设置和职能划分,容易造成职责混乱不清,且缺乏外部监督制约,从而影响评审的公平性。

随着国开行信贷业务的扩大,更多问题渐渐暴露出来:机构职能重叠,常常发生好几个信贷局同时对接一个代理行的情况,严重影响效率;评审体制不得力,影响了贷委会通过审议来驾驭和控制风险。

审贷分离改革就在这种情况下启动了。1996年底到1997年初,国开行对内部机构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调整:原来的八个信贷局被一并撤销,改为按贷款行业分类设立能源水利、交通环保、农林原材料、机电轻纺四个专业评审局,按地理区域设置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信贷管理局。从此,评审与贷后管理在制度上被分离开来,项目评审实现了专业化,由评审局向贷委会直接提交项目评审报告。

在总行设置专业评审部门,成了国开行机构设置上的一大特色。以专业评审局为源头成长起来的专业化评审队伍,渐渐在国内外传开了声名。不过,这仅是国开行在贷款评审机制变革上的发轫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