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文献综述

(一)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现状

旅游服务供应链经历了从早期的物流到供应链、服务供应链、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发展过程,众多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到其中的研究和实践,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创新积累了大量的、重要的文献资料。

1.供应链及其研究综述

“供应链”的英文为Supply Chain(SC),最早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Economic Chain),然后迈克尔·波特将其发展成为“价值链”(Value Chain),慢慢地演变为“供应链”[1]。但目前对于“供应链”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很多学者和组织对“供应链”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定义。最初的供应链概念是供应链设计之父Jay Forrester在对产业上下游关系进行优化的研究中提出的[2]。从其产生和发展来看,作为一种新型管理理念,供应链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而且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引起各国学者和组织的密切关注。关于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管理的策略性、供应链的研究模型、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和供应链的绩效评价。

(1)供应链的定义

国外有许多学者较早地对供应链进行了定义。其中Stevens认为供应链是一种开始于供应的源点,并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形成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然后结束于消费的终点[3]。而Lee和Billington认为供应链是企业获取原材料、生产半成品或者最终产品的一个网络,同时通过与之联系的渠道把半成品或最终产品送给消费者[4]。La Londe和Master认为,供应链主要包括物料生产者、产品装配者、批发商、运输企业、零售商以及其他相关成员等一系列传递物料的企业,供应链是企业在制造产品的环节和过程中,与其他企业共同将产品传送至终端消费者手上的价值链条[5]

我国的《物流术语》将供应链定义为:“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组织所形成的网链结构。”[6]我国著名学者马士华等绘制了一个简洁的供应链功能网链结构图[7](见图1-1)。

图1-1 供应链功能网链结构

因此可以看出,研究者普遍认可的供应链定义是: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知识流的控制,从原材料采购(供应商节点)开始,把网络结构中的用户、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和供应商组成一个有机体,将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通过销售网络送给最终用户。本书中提到的供应链也采用这种普遍适用的定义。

(2)供应链管理的策略性

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策略性研究一般包括:准时采购、快速响应、有效顾客响应、IT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延迟技术等。

a.准时采购

准时采购是由日本丰田公司的准时化生产(Just In Time,JIT)管理思想演变而来的。Hahn等论证了准时采购可以有效地降低库存、减少订货批量、缩短提前期、提高运送水平、提高供货质量、增加客户满意度[8]。Kreng等开始研究在由上游供应商、运输公司、下游生产商组成的供应链中,如何制定准时采购策略来确定最优的送货批量[9]。Kaynak撰文说明采用准时采购策略的企业需要在供应链上合作和集成管理库存,以此实现供应链的同步、准时化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10]

国内学者的相关成果也颇多。石慧娟认为当企业产品项目所需物资为单源供应时可以采取准时采购策略,具体步骤为:建立准时采购管理机构;选择最佳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和供应商进行实时的信息交互、数据共享;选取某种物资进行试点工作[11]。倪明等认为将SDN理念应用于JIT采购中的SDN-JIT采购模式,相较SC-JIT采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诸如采购时间较短,采购成本较低,采购物料的品种丰富、质量可以得到保证等,是企业执行采购计划的一种全新选择[12]

b.快速响应

快速响应(Quick Response,QR),原是在美国纺织服装业供应链中诞生的一个管理方法,后来成为制造业中的准时制。它的宗旨是最小化库存水平,它的策略是明确零售商、批发商和制造商的供应时间。

经过近30年发展和应用,国外学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五个方面:供应链组织业务过程的研究、供应链响应结果的评价指标研究、响应时间和速度的研究、终端客户的满意度研究、核心企业或供应链权利中心的研究。

在关于供应链组织业务过程的研究中,供应链组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业务流程相关绩效指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产需率指标、产销率指标、产品质量指标、运营成本指标[13]。供应链响应结果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准时运送率、准时交货率、订单完成率、供应链产销率等[14]。在关于响应时间、速度的研究中,供应链研究权威机构PRTM提出的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模型也把供应链响应时间作为度量供应链绩效的11项指标之一[15]。基于核心企业或供应链权利中心概念提出的供应链总时间周期可以被认为是由五个基本的构成要素所组成,它们分别是订单处理周期、产品研发和设计周期、采购周期、生产加工周期、产品分销周期[16]

基于国外学者在此领域内丰硕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也展开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张启文等从专业应用技术的角度提出了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企业服务总线(ESB)系统集成架构,对ESB通过数据适配器完成数据转换、消息驱动服务的执行机制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在一个供应链快速响应实例中证明了基于SOA的ESB构建异构系统集成的有效性[17]。尚扬指出影响供应链快速响应的主要因素为:供应链的类型、供应链内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信息系统、供应链的资源状况、产品和供应链系统的柔性等六个方面[18]。徐海燕从我国服装企业的现状出发,分析其供应链现状和不足,并提出了培育和增强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的具体措施[19]

c.有效顾客响应

有效顾客响应(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ECR)是起源于美国食品业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其目的是给顾客争取更大的价值和收益,其策略是消除供应链系统中不必要的成本和开支[20]

郑皓文指出为了实现第三方物流的战略核心——创新,就必须用有效顾客响应准则来衡量价值取向,在思想上达到集体协作的高度[21]。田志伟指出由于ECR在供应链生产运营中可以提升供应链精益能力和敏捷能力,因此其可以通过提升供应链的精益能力和敏捷能力间接创造顾客价值[22](见图1-2)。

图1-2 顾客价值实现的ECR模式

d.IT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包括现代数据采集技术、数据传输技术、资料存储与处理技术。

Levary指出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协调各部门工作的一种高效途径,在促成供应链联盟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核心功能[23]。Chong、Ooi和Sohal的研究表明信任是影响供应链上电子协作工具应用的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24]

任慧娟等指出条形码技术、数据仓库、企业局域网、电子商务EDI和ERP都是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效率的信息技术[25]

e.延迟技术

延迟技术(Postponement Technology,PT)在1950年就被提出,并不是一种新型技术。它是指通过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把制造某种具体产品、使其差异化的决策延迟到开始生产之时。

延迟技术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许多著名企业,如德州仪器、戴尔、贝纳通等公司已采用该技术,并取得了巨大效益。因此,延迟技术作为一种方法已应用于生产管理中,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国内学者也较早地对延迟技术进行了探讨。

刘颉提出了物流管理是基于延迟技术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并重点探讨了如何实现基于延迟技术的大规模定制物流管理[26]。蔡小青认为PT是实现企业大规模定制的战略技术和重要手段[27]

(3)供应链的研究模型

回顾供应链建模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的研究模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确定型模型。Glover等建立了最早的集成的供应链确定型模型[28]。而后Willimas设计了七种启发式算法[29]并建立了一个动态规划模型[30]。Amtzen等建立了一个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该模型从多产品多阶段出发评价全球供应链,被称为全球性供应链模型[31]。Nozick和Turnquist将库存、运输和选址三者结合起来考虑,建立了模型,可是该模型仍旧是单阶段的而且没有考虑生产能力限制[32]。Verter结合物料单的概念建立了一个复合模型来解决供应链的整体设计和生产运输计划问题[33]

第二,随机模型。Midler较早地建立了一个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动态规划模型,用该模型来选择最佳的运输模式、商品流通模式和送货路线[34]。Tapiero和Soliman运用最优控制理论来解决需求不确定情况下多产品运输、生产和库存计划问题,然而他们建立的模型的求解相当困难[35]。Svorons和Zipkin在建模时考虑了多阶段和多种配送形式的供应链系统[36]。Pyke和Cohen建立了一个集成化供应链数学规划模型[37]。Tzafestas和Kapsiotis采用确定数学规划方法来最优化供应链,并用模拟技术分析了一个案例[38]。Lee和Feitzinger分析了产品组装生产延迟问题[39]

第三,混合型模型。混合型模型包括模拟模型、经济学模型和模糊数学模型。模拟模型主要指以Towill为代表的以系统动力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和以Winker为代表的系统模拟。经济学模型主要是用博弈论来研究供应链问题,Christy和Grout建立了一个博弈论模型用以分析买卖双方关系,该模型以一个供应链二阶关系矩阵为基础分析在不同的流程专业化和产品专业化之间的买卖双方关系[40]。关于模糊数学模型,Petrovic和Roy等采用一个模糊数学模型分析在需求不确定和外部原材料供应不确定情况下库存的再订货点,并将这个结果输入一个模拟模型中求解供应链的补货策略[41]。Petrovic扩展了该模型中的模糊数学部分,考虑了提前期不确定性的情况[42]

第四,IT驱动模型。这类模型主要运用相关软件和IT技术。这类的IT技术主要包括WMS、TMS、CPFR、ERP、MRP、GIS、VMI等。Gamm等将一个求解多产品配送中心选址的动态规划模型与GIS结合,建立了选址的决策支持系统[43]。Min等结合整数规划和GIS建立决策支持系统来寻求仓库调整的最优策略[44]

我国学者在模型构建方面也在进行着孜孜不倦的努力。王法涛等以网上零售服务提供商为核心,构建了包含产品供应商和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服务供应链结构模型,并在产品供应商、网上零售服务商和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设计了新的服务供应链协同机制[45]。倪明等应用博弈理论,构建闭环供应链模型来分别研究由维修中心和零售商负责回收的废旧电子产品的再制造[46]

(4)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这方面的文献比较常见,主要是由于成功的供应链管理高度重视企业间的合作关系。陈志祥、马士华从四个方面探讨供应链的战略伙伴关系问题[47]。刘昌贵、但斌指出企业以某种契约方式结成联盟,产生了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48]。李秀起、赵艳萍分析了影响信任关系的因素[49]。曹永辉选择长三角地区,分别以供应链合作关系的三个维度——信任、合作意愿和未来期许以及供应链运作绩效的三个维度——产品质量、产品成本和客户服务水平,作为变量构建概念模型进行实证分析[50]

(5)供应链的绩效评价

供应链绩效评价解决的问题包括供应链系统的运行状况如何,还需要如何改进等。Lummus等指出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主要集中体现在供应、过程管理、交货运送和需求管理四个方面[51]。为了避免传统绩效评价的问题,Beamon提出了ROF体系,即从资源(Resources)、产出(Output)、柔性(Flexibility)这几个方面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反映供应链的战略目标[52]

我国学者韩强等在研究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时提到,研究供应链的权威机构PRTM和咨询公司AMR于1996年成立了国际供应链协会(SCC),并于当年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工业领域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 Reference-model)[53]。赵峰等利用平衡记分法建立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54]。王丽杰等认为在实现循环经济这个前提下,实现供应链经济效益最大化,必须把环境绩效最大化也考虑进去,这对于供应链进行绩效评价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55]

2.服务供应链及其研究综述

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有较大的不同,二者无论是在组织构架、上下游之间供需的内容、运营的基本组织方式、运作模式方面,还是在管理目标、绩效评价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

(1)服务供应链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服务供应链进行了界定。Edward等认为服务供应链中订单堆积的解决是间接地通过协调服务能力来实现的[56]。De Waart等认为服务供应链是产品服务化过程所涉及的服务计划、分配资源、配送和回收、分解、修理恢复等管理活动[57]。Lisa等认为服务供应链是从最初的供应商节点到最终的顾客节点的管理[58]。武勇杰等通过对供应链理论和竞争理论的梳理,明确服务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形成机理,在耦合客户知识管理、资源整合与匹配和供应链协同的基础上构建了服务供应链核心竞争力“三力”模型并加以验证,为提高服务供应链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59]。宋华等在对服务供应链理论和驱动因素进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供应链结构和行为的决定框架[60]

(2)服务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研究

舒亚琴在对供应商选择问题的深入研究中采用分类归纳的方法,分析在不同的采购方案下供应商的评价、供应商对哪类采购模式更有兴趣以及采购模式的优化方案,对各种研究方案的使用范围、优缺点、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并且指出未来对供应商选择研究的方向[61]。李忆等基于交易费用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了影响合作与专用性投资关系的调节变量[62]。王邦兆等将熵理论引入到企业风险管理中,提出了基于熵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风险评估与选择方法[63]

(3)服务供应链能力协调研究

张德海等建立了适合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信息共享体系,并使用修正的格罗夫斯机制设计信息共享的激励机制,以便物流服务供应链全面提高物流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64]。周康博在集中决策和联合决策模式下建立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利润模型,从而实现服务供应链协调[65]。李新明等针对ASP与网络服务提供商之间行为和利益提出了一种新的协调的方法[66]。俞海宏等提出了基于数量柔性契约的交易环境,建立了服务供应链激励模型和协调模型,分析了其内在机制[67]。李伟珍应用服务供应链协调理论从十年攻关新医改、供应链各方的利益协同、雅安模式的孕育三个方面对雅安项目做了介绍与探讨[68]

(4)服务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

Perrault和Russ提出了7Rs理论[69]。Bienstock、Mentzer和Bird提出了实体配送服务质量(PDSQ)的概念[70]。Mentzer和Flint设计出物流顾客感知质量量表(Logistics Service Quality Scale,LSQ)[71]。刘伟华等探讨了物流服务供应链两级合作的质量监督与协调问题[72]。白世贞等提出考虑一个物流服务提供商和集成商的供应链结构,在对称信息下质量监督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对称信息下的Bayes-Nash均衡模型并给出了均衡解,模型进一步考虑了物流服务集成商本身受到惩罚因素及与提供商之间竞争因素对质量监督的影响,分别得出了新的Bayes-Nash均衡解[73]。张智勇等研究由养老服务集成商与服务提供商组成的养老服务供应链,在给定养老服务提供商服务质量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不同的需求规模下养老服务集成商的最优质量决策及其与服务提供商质量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74]

(5)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

针对庞大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郭梅等设计了一种简化指标的方法[75]。陈虎提出针对动态变化的物流服务供应链,设计改进型QFD模型,利用模糊评估法对不同历史时期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76]。张婷等为提高服务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利用可拓理论的思想方法建立了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物元模型,并提出基于关联函数的可拓优度评价方法,对服务供应链绩效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77]。黄祖庆等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数据可获得性原则构建了包括微观层面(功能性物流服务提供商、集成商和物流服务消费者)和宏观层面(政府、社区及其居民)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并详细阐述了各指标的计量方法[78]

3.旅游服务供应链及其研究综述

服务供应链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衍生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关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研究起步不久,主要集中在它的定义和结构方面。

(1)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定义

国外比较典型的定义是由Tapper和Font等人提出的,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毛遂和王明宪、夏爽、吴春尚等在借鉴国内外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旅游服务供应链进行了界定。

Tapper和Font认为旅游服务供应链包括所有用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供应体系中的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者,并认为旅游服务供应链具体包括住宿、交通、吸引物、酒吧、餐馆、纪念品和手工艺品、食品生产、垃圾处理系统以及对旅游业的发展起支持作用的目的地基础设施等[79]。毛遂、王明宪认为,旅游业供应链是基于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活动展开的,整个旅游行业包括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行社业、游览娱乐业(旅游资源开发经营业)、旅游购物品经营业(旅游商业)等多个行业[80]。夏爽在借鉴国内外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认为旅游服务供应链是指为了更好地提供旅游服务,在旅游者、旅游景点、旅行社、交通运输、酒店等部门之间形成的一条以服务传递为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产品设计、生产、组合、销售,支持旅游者来到旅游目的地并进行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供应链[81]。吴春尚等认为旅游服务供应链是旅游经营企业为了更好地提供旅游服务,由旅游者、旅游景点、旅行社、交通运输部门、酒店等部门协调运作形成的一条以服务传递为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产品设计、生产、组合、销售,支持旅游者来到旅游目的地并进行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供应链[82]

(2)旅游服务供应链结构研究

国外学者Andersen和Henriksen、Smith和Xiao、Veronneau和Roy、Font等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结构、模型及其影响因素。国内较早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是黄小军、甘筱青。

Andersen和Henriksen分析了E Tourism对旅游服务供应链中旅游行业和业务流程管理的影响[83]。Smith和Xiao分析了农民市场供应链、节日供应链和餐馆供应链的结构[84]。Veronneau和Roy以大型的弗罗里达全球邮轮公司为案例,从战略、战术和操作三个层面提出邮轮供应链计划的框架模型[85]。Font等为旅行社提出了一个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框架,并对旅游服务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分析[86]。黄小军、甘筱青分析了研究旅游服务供应链的重要性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等[87]

(二)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现状

供应链的协调程度关系着供应链管理的成功与否。由于供应链的构成存在多样性,有时各节点的目标最优与供应链整体目标最优存在冲突。而且供应链管理实践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从而体现出一定的动态性。所以,近年来有关供应链协调机制的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眼球。

国外学者中,Shin指出供应链协调可以帮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营效率,以及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88]。Sahin和Robinson认为供应链协调包括从订单接收到订单跟进过程中的材料、人力、资本、设备的协调[89]。Fawcett和Magnan认为,在供应链管理一体化的过程中,一旦外部企业泄露企业的核心信息,企业的协调就难以实现。因此,有效整合供应链管理,形成最优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建立供应链上成员间的信任、加强伙伴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港口供应链上成员众多,上下游的不同企业的规模形态和性质各异,各成员间利益相互冲突的可能性很大[90]。Kwon和Suh指出,协调可分为信任与承诺,信任是供应链伙伴之间能够取得供应链上的绩效并实现融合的核心因素。如果在港口作业中缺乏伙伴之间的信任,就会降低港口的效率,导致工作生产的低效率,增加不必要的程序,比如在伙伴之间的交易上确认或试验、增加验收程序等等[91]。Morris和Carter提出,供应链协调关系由信任、承诺以及长期关系组成。信任与承诺有助于维持可持续的长期伙伴关系,对处理潜在危险的活动以及坚定伙伴的信念有很大的作用。信任与承诺的作用如下:第一,分享港口的资源、机会及利益;第二,维持高的港口价值,其价值与伙伴分享;第三,分享有意义的信息,如市场信息等;第四,不做危害伙伴的行为[92]。Xu和Beamon指出,协调机制是“一套用于管理组织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方法。根据定义,会有许多不一样的人、实体和过程,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执行供应链的目标,协调机制会有效地为管理这些相互作用提供工具”。各节点企业通过供应链协调组成网络式联合体,在这一协调网络中,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可动态地共享信息,紧密协调,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要实现供应链协调,节点企业必须基于信息技术,在信任关系、承诺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93]

国内学者中,庄品和王宁生是较早界定和研究供应链协调的,他们认为供应链协调应“基于供应链成员的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等要素,构建适当的协调激励机制,有效地控制系统的整体,使之从无序转换为有序,形成有效协调状态,从而在供应链成员之间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共同分担风险,合理分配利润,降低总成本,最终实现系统的整体效益大于各部分系统的效益之和”[94]。贡文伟等针对一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组成的逆向供应链,运用信号甄别和委托-代理理论,基于再制品市场需求与零售商成本均为不完全信息的前提,分别在政府不引导零售商和政府对零售商实施缺货惩罚两种情形下探讨了逆向供应链的协调策略[95]。陈志明等研究OEM供应链时发现供需两端的随机性带来了经济损失的风险,随机需求源于品牌企业无法准确预测产品销量,随机供应来自OEM供应商的产能约束等,针对上述随机的特点,他们建立了分散决策下的多个OEM供应商和单个品牌企业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求解出均衡生产订货批量,并引入结合收益分享的额外收购契约,其研究结论表明品牌企业通过收购OEM供应商的富余产品和分享外包产品的销售收入,可以有效提高各方收益,实现OEM供应链的协调[96]

(三)旅游服务供应链利益协调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Caccomo和Solonandrasana[97],Bastakis、Buhalis和Butler,Garcia和Tugores,Wachsman,Pintassilgo和Silva,Candela和Cellini先后使用价格竞争模型、讨价还价模型、两阶段博弈模型、纳什博弈模型和微分博弈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利益协调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Bastakis、Buhalis和Butler使用非对称信息的讨价还价模型来描述大型旅行社和中小酒店之间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大型旅行社在与中小酒店讨价还价时,能够影响甚至控制中小酒店的经营运作[98]

Garcia和Tugores使用两阶段博弈模型分析一个高服务质量和一个低服务质量的酒店之间的价格和质量竞争决策。两个酒店首先同时确定自身的服务质量,随后确定价格水平。此外,研究还分析了在中心决策者和外部成本情况下系统的最优解。结果表明,高服务质量和低服务质量的酒店可以共存,但是前者的扩张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福利的增加[99]。Wachsman使用纳什博弈模型分析了旅游目的地酒店和航空公司之间的价格战略,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合作能够降低价格,从而使游客受益,但多个目的地酒店和航空公司合作则会出现囚徒困境[100]。Pintassilgo和Silva研究了住宿业和环境质量之间的交互关系,通过构建酒店之间的纳什博弈模型,他们发现酒店的扩张导致了经济和环境过度开发的“公共地悲剧”[101]

Candela和Cellini使用微分博弈研究了旅游产品间的竞争,结果表明,均衡开环战略的实现取决于旅游产品的差异化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102]

国内学者也积极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官志华通过对不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核心企业演变过程的总结,认为随着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其核心企业将由传统的居于供应链中间部位的企业向距离消费者最近或较近的企业演变[103]。张文喜从市场、产品、财务和品牌风险等四个方面,对旅游企业合作营销的风险及其防范策略进行了探索[104]。路科分析了以旅行社为核心的旅游供应链模式存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效益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以景区(点)为核心的新的旅游服务供应链模式[105]。麻新华等在分析旅游淡旺季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定性地提出协调旅游淡旺季分布的策略[106]。李佳认为传统的以旅行社为核心的旅游业供应链模式存在诸多问题,旅行社作为旅游业供应链核心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由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顾客,以顾客的需求为核心是旅游服务供应链模式的发展趋势。因此,按她的理解,在新一代旅游服务供应链中,作为旅游服务提供商的一方会成为整个旅游网络的核心[107]。梁学成等从企业价值链生成和群体进化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合作的内生机理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企业进行动态合作的协调模型,并从政府、企业和市场三个层次给出了相关的建议[108]

夏爽、甘筱青、谌贻庆利用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委托-代理现象,指出在设计旅游业委托-代理机制时应注意的问题,为旅游业的契约设计提供了一些可行的建议[109]。杨树以主题公园为例,建立了主题公园与旅行社间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并分析了在不同协调机制下博弈方的最优价格策略和最优服务质量策略[110]。张晓明等研究了旅行社与旅游服务提供商间的协调问题,利用经典的报童模型,建立了旅行社与航空公司的机票折扣模型,模型表明,航空公司对机票折扣价格的调整,能够使旅行社和航空公司的收益得到改善[111]

吴春尚等利用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旅游服务供应链中企业的协作问题,并给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成员企业间有效协作的条件[112]。杨丽等利用博弈理论,分别对分散定价和联合定价条件下组团社和地接社的定价策略和利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组团社与地接社合作定价时,利润较大,他们还用Shapley值法对合作带来的收益进行了协调[113]。王兰兰从旅行社与景区之间的协调、旅行社与交通企业之间的协调、旅行社与旅游者之间的协调方面研究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协调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协调策略[114]。杨晶在分析旅游服务供应链运营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结构关系和特点,将旅游行为与政府的行为综合考虑,构建了以旅行社为微观协调主体、以政府为宏观协调主体的旅游服务供应链协调机制[115]

陈扬乐、杨葵、黄克己认为旅游服务供应链分为以散客为核心和以旅行社为核心的服务供应链,其本质是整合服务,关键是协同度,目的是为旅游者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服务,使之产生幸福感;他们还构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模型,探索了旅游服务供应链运营机制[116]

左小明针对旅游服务供应链及其特点,分析了旅游服务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协作关系的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协作关系治理框架进行了探讨[117]。潘晓东、鄢章华、滕春贤对旅游服务供应链信任均衡进行了研究,指出旅游服务供应链中的业务关系是基于彼此间的信任而形成的,建立良好的信任氛围对提升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绩效具有重要作用,他们还对传统信任度的取值进行拓展,指出供应链信任均衡的稳定性主要受关键关系的影响[118]

陶春峰、谌贻庆、徐志从牛鞭效应存在的普遍性出发,分析了旅游服务供应链上牛鞭效应产生的六个主要原因[119]

林红梅构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总体风险进行模糊量化分析,得出了各种风险危害程度的概率分布,为服务链上核心企业提供事前参考,帮助它们减少损失,提高运作效率[120]。牛文举等以导游的服务能力和努力水平两种私有信息不被旅行社观测到,但其服务业绩可以被观测到为基础,利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设计了导游的服务能力为连续类型前提下的激励机制,运用最优化原理得出了最优激励机制参数[121]。张巍巍以实现旅游服务供应链各环节协调运转为目标,在掌握旅游服务供应链结构的基础上,针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这一问题,从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组成要素、基本特点以及各环节相互关系等多个角度出发,论述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管理要点,并运用得益模型、最佳数据选取模型对供应链运作时各成员协调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实现旅游服务供应链协调运转的有效措施[122]

(四)研究现状述评

综上所述,虽然有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在逐渐发展和完善,但更多的研究集中于传统制造业供应链,对服务供应链乃至旅游服务供应链方面的研究略显薄弱。目前国内研究中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对旅游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我国,旅游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后国家和政府大力扶持的朝阳产业,但相关研究仅偏向于探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二,旅游服务供应链协调方面的研究有很多空白。目前众多学者更认同的是以旅行社为核心的旅游服务模式,并对此展开了各种角度的探讨,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但站在旅游服务供应链的角度,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以旅游者为核心,而且相关供应链协调理论与旅游服务业相结合的应用研究刚刚起步,还有很多空白。

第三,对旅游服务供应链联盟利益的研究较少。传统的供应链研究更注重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供应链之间的跨链合作、实现供应链网络联盟利益最大化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

第四,对旅游服务供应链联盟动态协调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供应链联盟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也是近几年才兴起,而且大都是采用静态合作博弈理论对旅游服务供应链及其联盟进行研究。采用微分博弈动态合作理论、关注联盟形成后应如何对利益进行动态协调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