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项羽称霸

入关后,有人对刘邦说:“秦地财富十倍于天下,地形险要,如今章邯已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封地就是关中。如果他来了,沛公恐怕无法得到关中之地了。建议您马上派人把守函谷关,不要让其他诸侯进入,再从关中稍微征一些兵,以加强自己的实力,拒章邯于关外。”刘邦立刻执行了这个建议。

汉元年十二月,项羽果然率领其他诸侯想要西入函谷关,而此时关门早已紧闭。项羽听说刘邦已经取得了关中,十分愤怒,派黥布等人攻打函谷关,破关后兵至戏下。

刘邦的左司马曹毋伤听说项羽大怒,想要攻击刘邦,命人到项羽处报信:“刘邦想要做关中王,令子婴为相国,还要将秦国珍宝据为己有。”曹毋伤已官至左司马,也属于高级军官了,估计是他是不满于此但又不想努力了,就想走捷径,想用这一招来在项羽这换一个侯爵。

亚父范增对项羽说:“刘邦在关东时,贪财好色,如今入关后,不取财宝、不犯妇女,必存大志。我找人看了,他头上有五色龙气,这是天子的气象。必须要马上杀了他,不得有失。”范增是项羽最重要的谋士,被尊称为“亚父”,后被陈平的离间计所害,愤然离开了项羽。项羽依照范增的建议,让将士们吃饱喝足,准备次日早上与刘邦大战。当时,项羽佣兵四十万,号称百万,刘邦领兵十万,号称二十万。兵力对比为4:1,刘邦处于明显的劣势。

此千钧一发之时,正好项羽的季父项伯与张良旧交颇深,于是深夜前往张良处告知此事,劝张良离开刘邦,没必要同归于尽。之前我们提到亚父范增,而项伯是季父,足见其地位显赫,但他为什么要给张良通信呢?这是因为早年张良曾经救过项伯一命,两人故此成为至交。项伯不忍心看到自己的救命恩人死于项羽大军之下,于是才深夜报信。

这是张良的功德,但更是刘邦的运气。因为张良并没有独自逃跑,而是说:“我是韩王派来帮助沛公的,不可不将此事告于沛公,独自逃走更为不义之举。”于是就带着项伯去见刘邦,刘邦和项伯结下儿女婚约以表谢意。同时刘邦也献上一番说辞:“我入关以来,秋毫无犯,安百姓、封府库,静待项将军前来。之所以封锁函谷关是防止他人盗取战果。我日夜等候项将军,岂敢有反叛之心?希望亲家如实汇报给项将军。”这一看就是刘邦没打草稿的谎言,为的是暂时自保。但项伯信以为然,准备连夜返回项军大营,同时他还对刘邦说:“明天一定要早点来项军大营谢罪。”

项伯回去向项羽汇报了情况,还说:“要是没有刘邦先入关中,将军您能这么顺利的入关呢,刘邦是有大功的,杀了他不吉利,不如好生待他。”项羽觉得项伯说的没错。项伯的头脑已经够简单了,刘邦几句话就把他忽悠了,而项羽的头脑似乎更简单,两军存在巨大的利益冲突,他连刘邦的面都没见,就听信了项伯的汇报,实在是太轻率了,令人唏嘘。假设项羽多一点政治头脑,可能早就已经灭掉了刘邦。

第二天一早,刘邦一行百余人到鸿门拜见项羽,客套的说:“我们俩共同抗秦,分别战于河南、河北,我也不是自己想先入关中,今天终于与将军重逢,竟然有小人挑拨我们的关系。”项羽说:“是你左司马曹毋伤说了你的坏话,否则我怎么会怀疑你?”项羽多多少少有点没过脑子,一下子就把曹毋伤卖了。

两人算是把话说开了,于是项羽摆下宴席请刘邦吃饭。范增可不像项伯、项羽这么傻,他认为这是除掉刘邦的天赐良机,于是席间数次对项羽使眼色,但项羽没有回应。于是范增离席,出来对项庄说:“项将军仁慈,你进去假装舞剑,寻找机会杀掉刘邦,否则我们以后都会被他消灭。”项庄敬完酒,说道:“军中无以为乐,我愿舞剑助兴!”项伯应看出了项庄的意图,便也也拔剑起舞,并时不时用身体护住刘邦。樊哙听闻宴席气氛紧张,直接怒冲进来。项羽一看,这是位壮士啊,便赐酒。可是樊哙是个大老粗,不但不吃这一套,反而问责于项羽。刘邦早已感到局势紧张,没一会就借上厕所之机出来了,同时把樊哙也叫了出来。刘邦留下车马随从,跟樊哙、靳强、夏侯婴、纪成步行从小路逃离了项羽大营,留下张良答谢项羽。

等项羽反应过来,便问张良刘邦去哪了,张良回答:“听说将军有责备之意,沛公已经从小路返回军营了,留下我向将军献上玉璧一块,以表谢意。”项羽欣然接受,随后张良又向范增献上玉斗。范增大怒,撞碎玉斗,起身说道:“我们今后都要成为刘邦的俘虏了!”

以上便是鸿门宴的经过,曹毋伤通敌叛变,项伯知恩图报,张良忠心耿耿,刘邦有惊无险,范增洞若观火,项庄领命舞剑,樊哙舍身救主,唯有项羽头脑简单,放过了刘邦这个一生之敌,也在日后尝到了苦果。

“鸿门宴“可以认为是楚汉相争正式拉开帷幕的标志。如果说之前刘、项二还在互相试探,彼此忽悠,但鸿门宴之后,两人就已心知肚明,这场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汉书》没有记录曹毋伤的后果,但根据《史记》记载,刘邦一回到大营,就立刻杀掉了曹毋伤。

刘邦从鸿门回来没几天,项羽就带兵向西屠了咸阳城,杀掉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还放火烧毁了秦国宫殿,可谓所过之处寸草不生。《汉书》记载,大火三月未灭,秦朝珍宝和美女都被项羽打包带往关东。见识过刘邦“约法三章”的秦朝旧民,自然对项羽的所为十分不满,他也就此失去了关中的民心。

这时,韩生-也就是个姓韩的的读书人-对项羽说:“关中有山河天险,易守难攻,土地肥沃,以此为都,霸业可成。”项羽看着焚毁的秦朝宫殿,心里想的还是关东,他说:“富贵如果不回到家乡,就像锦衣夜行一样。”韩生失望的说:“人们都说楚人就像带着帽子装人的猕猴,果然如此。”这就是沐猴而冠最早的来历,意为项羽徒有威武的外观,实则目光短浅。项羽听说后,立刻就韩生杀掉了。

项羽令人向怀王报告情况,而怀王说:“还是按照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办!”

当初,项羽奉怀王之命北上救赵,失去了先入关中的时机,所以他早就对怀王怀恨在心,对怀王“如约”的说法也是置之不理。项羽说:“怀王本为我项家所立,并非因他有什么功劳,凭什么要听他的约定。定天下者,是诸位猛将和我项羽。”至此,项羽已经对现状十分不满,明面上虽仍尊楚怀王为义帝,实际上却已经不听他的命令了。这也为项羽后面的称王埋下了伏笔。

汉二年二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管理梁、楚等九个郡,大约涵盖了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大片区域,定都彭城,也就是今天的徐州市。项羽违背楚怀王之约,改立刘邦为汉王,封地为巴、蜀、汉中等四十一个县,都城为南郑,也就是今天的汉中市。

改封刘邦是范增和项羽共同商量的结果。两人自知背约无理,害怕刘邦发动诸侯反叛,强说巴、蜀也属于关中之地,就把刘邦封到了这里,想借助蜀道天险防止刘邦东归。

项羽为什么要改封刘邦呢,其根本原因是认为刘邦有夺取天下之心,必须要把他赶到偏远地区。再加上当时他的兵力远胜于刘邦,楚怀王虽立约在先,但他本人只是个项家扶持的傀儡,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皆可推倒重来。其他跟随或没跟随项羽反秦的各路豪杰,也都得到了分封。

关中被分成三份,分别封给了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秦大地”便自此而来,沿用至今。这么做的目的是假如刘邦东进,三人可以作为第一道防御屏障。另因田荣与项羽有过矛盾,所以齐王就封给了叛逃田荣、北上救赵有功的田都。

刘邦对这种违背怀王之约的结果自然十分不满,想要攻打项羽。丞相萧何劝刘邦不要冲动,来日方长。这是萧何对当时局势的理性分析得到的结论。此时子婴已死,意味着秦朝彻底灭亡了,各路诸侯齐聚咸阳,都获得了分封,百姓经过几年的战争,也都期盼和平生活。最重要的是,项羽这时具有绝对的军力优势,不是反抗的好时机。前面进入秦宫时,萧何早已“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秦朝的重要信息都掌握在刘邦这边,具备了积攒实力、择机复仇的战略条件。我想这就是萧何的底气,成功劝动了刘邦暂时忍气吞声,日后再图大业。

四月,诸侯罢兵,准备前往各自的封国,反秦斗争胜利结束,秦朝皇室尽死,参战的各路英豪也都拿到了自己的利益,尽管不尽公允。刘邦肯定是抱怨者之一,因为他率先入关,却未能如怀王之约做关中王,最后不得不屈服于项羽的分封,只能做汉中王。

既然项羽忌惮刘邦野心,又在鸿门宴上错失了除掉他的机会,就应该逐步设法削弱刘邦集团的力量。但令人费解的是,在刘邦前往蜀地之前,项羽竟然还给了刘邦三万兵卒。除此之外,还有数万仰慕刘邦的楚人、各诸侯国人,这些人都跟随刘邦入蜀。

秦朝已灭,故国已复,张良便准备离开刘邦,返回韩国侍奉韩王成。张良毕竟名不虚传,对于项羽如此分封的目的洞若观火,所以在临行前,他建议刘邦烧毁入蜀的栈道,一来防止其他诸侯入侵,二来展示无东归之意,消除项羽的怀疑。

入蜀的道路自古都很艰险,刘邦毁掉栈道,彻底消除了项羽的戒心,使自己得以可以专心积攒实力,准备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