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曹植的红颜知己

---

###青梅烬(修订版)

建安三年的蝉声里,十二岁的蔡琰第一次见到曹植。父亲的书房外,那个总角少年踮脚去够檐下的青铜风铃,月白锦袍扫落了她刚晒的竹简。

“这是《伯夷列传》!“小蔡琰慌忙去捡,却见少年指尖在残简上轻轻一划:“『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原来太史公也觉得伯夷叔齐蠢?“

她抬头时,风铃的阴影正掠过少年眉间。后来蔡琰才明白,那一刻曹植眼底跳动的光,叫做离经叛道。

---

###断弦引

及笄那日,蔡琰在焦尾琴上试新制的冰蚕弦。第七根弦绷紧时,窗外突然传来击节声:“文姬姑娘的《幽兰》里,怎么藏着《龟虽寿》的杀伐气?“

曹植斜倚紫藤花架,玉冠上沾着柳絮。他指尖转着半块杏仁酥,碎屑落在她未谱完的《胡笳十八拍》上:“听说匈奴人用马头琴伴奏战歌,哪天我偷父亲的爪黄飞电,带你去草原听真的胡笳?“

琴弦就在这时断裂。蔡琰看着银光掠过他腰间螭纹佩,突然想起昨夜父亲说,曹司空已默许董祀的提亲。

---

###香囊误

端午前夜,蔡琰在香囊里缝进晒干的杜衡。她特意选了与曹植玉带同色的青线,却在打璎珞时被针尖刺破手指。血珠滚落在绣绷上,将并蒂莲染成红芍药。

“原来蔡中郎千金也会女红?“曹植的声音惊得她藏起香囊。他广袖间龙涎香混着墨气,指腹抚过她渗血的指尖:“伤口要这样按着——当年二哥教我剑术时,总说见血方知痛。“

蔡琰猛地抽回手,香囊却从袖中滑落。曹植弯腰去拾时,她看清他新换的荷包上,歪歪扭扭绣着“子桓“二字。

---

###屏风劫

暴雨突至的黄昏,蔡琰在屏风后临摹《快雪时晴帖》。蝉翼纱突然映出人影,曹植潮湿的衣袖扫过她未干的墨迹:“先生可知王右军写此帖时,正在情人榻上?“

松烟墨在绢帛上晕开乌云,他呼吸喷在她耳后:“笔锋藏锋如偷欢,露锋似诀别——就像先生总把'青青子衿'藏在《女诫》批注里。“

惊雷炸响时,蔡琰的玉簪勾住他蹀躞带。曹植踉跄着压上屏风,十二扇紫檀木轰然倒地。她在满地狼藉中听见父亲怒喝,曹植却将半块碎玉塞进她掌心:“邺城往北三十里有座废观,檐角铜铃能响彻三更。“

---

###夜奔

蝉蜕沾满窗纱那夜,蔡琰在妆匣底层发现褪色的青线。线头系着曹植去年上巳节投来的玉珏,内侧阴刻的“子建“已磨得模糊。更漏指向子时,后门突然传来三长两短的叩击声。

曹植的玉冠歪斜着,手中缰绳勒得通红:“爪黄飞电我偷来了!“他眼底跳动着蔡琰熟悉的火焰,“现在出发,天亮前能到黄河渡口。“

她却在马蹄扬尘的瞬间,看见董祀的聘雁礼单从父亲袖中滑落。枣红马嘶鸣着人立而起时,蔡琰扯断颈间玉珏,碎玉在月光下划出银河。

---

###洛水咒

大婚前夜,蔡琰在洛水边烧毁所有诗稿。火舌吞噬“既见君子“的瞬间,对岸忽然传来熟悉的玉罄声。曹植白衣散发立于舟头,手中酒盏盛着浑浊的河水:“敬蔡大家的新赋——『感伤乱离,追怀悲愤』。“

她将最后一片竹简投入火堆:“也敬陈王殿下的新篇——『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灰烬腾空化作黑蝶时,曹植突然纵身入水。蔡琰看着涟漪吞没他手中《洛神赋》残卷,突然想起那个摔碎的杏仁酥,甜腻碎屑曾粘在她指尖三日不散。

---

###铜雀灰

建安二十二年冬,已成为董祀妻的蔡琰奉命为铜雀台谱新曲。她在梁柱间瞥见半幅焦尾琴弦,琴腹藏着的血书已字迹模糊:“……三更铜雀铃……“

当夜雷火烧毁西阁,有人看见白衣郎君在火中弹奏《胡笳十八拍》。蔡琰冲进火场时,只拾到烧焦的螭纹佩——玉纹深处嵌着她当年断弦的青丝。

“听说陈王昨夜溺毙洛水。“仆妇的私语随灰烬飘落,“手里攥着女子香囊,绣的竟是'子桓'……“

蔡琰在寒风中拢紧衣襟。掌心的旧伤突然渗出血珠,那是曹植教她握剑时留下的——他总说伤口结痂时会痒,像思念在皮下生长。

---

###终章·履霜

景初元年深秋,蔡琰在塞外收到故友手书。泛黄信笺里夹着半片杏仁酥,褪色的糖霜拼出《登台赋》残句。她对着大漠孤月弹起焦尾琴时,突然听见熟悉的击节声。

转身只见风沙漫卷,残碑上螭纹依稀可辨。蔡琰以指为笔,就着月光在碑阴续写当年未竟的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砂砾忽化作玉珏纷落,其中一片刻着新鲜的“子建“。她将玉珏投入篝火时,听见十二岁那年的青铜风铃,在千里外的邺城废墟中,响了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