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补体系统与疾病
对于补体系统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在免疫监视、组织发育和修复及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们对补体的认识已从血液中的抗菌系统转变为调节免疫和组织动态平衡的感应系统。然而,当机体因遗传或微生物因素导致补体成分缺失或过度活化时,补体可从维持体内稳态的角色转变为病理效应物,从而引发各种类型的疾病。
一、补体系统缺陷导致的疾病
(一)炎性疾病
当补体系统缺陷时,可能会因细胞碎片堆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通常与C1q、C4或C2缺乏有关;还可能会因组织损伤、慢性补体激活导致各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当补体过度激活时,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肾脏疾病,例如Ⅱ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致密性沉积型)和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在这两种疾病中,补体旁路途径成分(例如C3、H因子和B因子)的缺陷或C3转化酶的自身抗体,都会导致补体激活过度从而累及肾脏。
(二)急性期疾病
相比较上述反应,在急性期疾病(如败血症或局部缺血 / 再灌注损伤)中,补体可引发更具破坏性的效应,造成组织损伤。在脓毒症中,严重的微生物感染可引发补体及细胞因子等其他介质激增,这有助于抵抗微生物入侵,控制感染,但在败血症的后期阶段,补体(尤其是C5a)可能与细胞因子产生风暴协同作用,导致器官损伤。
(三)恶性肿瘤
基于补体系统参与免疫监视和微生物防御,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补体在对抗恶性肿瘤细胞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实际上,诸多研究已经在各种恶性肿瘤细胞的表面发现了多种模式识别分子、调理素和效应子,表明补体在恶性肿瘤微环境中处于激活状态。研究还发现,多种恶性肿瘤表面持续存在膜结合型补体调节因子,主要是CD55和CD59,它们会阻止MAC形成。此外,恶性肿瘤细胞可分泌诸如H因子、类H因子和C4BP之类的可溶性补体调节因子,实现免疫逃逸。因此,补体系统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亟待研究。
二、补体系统与口腔疾病
(一)补体系统与牙周炎
牙龈卟啉单胞菌可利用补体系统重塑口腔微生物菌群,导致菌群失调性炎性疾病,例如牙周炎。研究发现,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酶切C3、C5产生局部高浓度的C3a和C5a,从而分别激活C3aR和C5aR1,它们与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发生交互作用后,可诱导强烈的炎症反应。补体 -TLR的相互作用不仅会导致牙周炎,引起牙龈组织破坏和骨质丢失,同时还会导致口腔共生菌群失衡,从而加重炎症反应。
(二)补体系统与口腔扁平苔藓
研究显示,口腔扁平苔藓 (oral lichen planus,OLP)患者组织和细胞中的CD46、CD55和CD59水平明显降低,这些抑制性补体调节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使得补体系统保持活化状态;而唾液中C3水平降低,MAC的水平明显升高,或能解释OLP患者局部持续的炎症状态。已知在OLP患者中,补体成分C3c表达升高,而胱抑素在OLP患者中表达降低。补体C3c和胱抑素可作为唾液生物标志物,用于OLP的筛查和诊断。
(三)补体系统与口腔恶性肿瘤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口腔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研究报道,OSCC患者血清中C5a和MAC的浓度显著升高,且与肿瘤的分化和浸润程度相关,提示补体成分的测定或可成为OSCC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