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即将分享的是本人多年来董秘职业历程的个人体会,也是对自己多年来在公司上市、证券事务管理及资本运作等工作中一些心得的归纳。借此整理出来,希望分享给更多的人,也希望给立志跨入董秘行业的朋友(特别是择业中的大学生)或者已经进入上市公司圈子的朋友提供一些建议。不存在好为人师和说教之意,请读者斟酌阅读。

文中多数内容为本人多年工作的见闻和心得,因此本书不会是大量使用行业规范性语言来描述的风格,案例分析也不会像专业剖析的文案一样,用法律或财务专业手段,或丝丝入扣的统计分析方法。同时,本书也不是考古寻根,所以也不会标注一些观点和资料引用的出处。

股市和资本市场的这些事,你可能早已耳熟能详。当你走进书店,摆放在入口显眼展位上的永远都是“短线高手”“股市技术分析速成”“股神秘籍”之类的二级市场操作速成秘籍。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专业书籍,如投资银行类、企业管理类、证券投资类、金融管理类和证券法律类等单一专业方向的学术类资料也比较多。而以企业资本运作、发行上市相关的直接操作者——“董秘”本身为视角的相关书籍较少。

董秘作为企业与资本市场衔接最紧密的角色,其职业现状、职业要求和如何成长等问题,一直没有被系统地整理,更多的是见诸短期的培训、研修课程,这里面多少带有些急功近利,借鉴意义不大。形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言者不干事、干事者笑而不语”,那些培训班的教授们有点成功学讲师的味道,有系统理论,但谁也没直接参与过实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董秘岗位实际职责范畴比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所赋予的职责宽泛得多,正所谓冰山一角,大量的冰体在水面之下,而人们眼中只有冰山那一角,对董秘职业的理解就是和助理、秘书差不多。

总之,董秘为完成法规和公司章程所赋予的职责,必须有大量的在书面职责之外的“功课”要做,很多事情不能明确界定是否是董秘该做、要做的范畴。正因为人们对董秘的认识仅停留在法定职责层面上,才会导致这种“为人知又不为人知”的现象。

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后,我国内地目前有上海、深圳和北京三地证券交易所,截至2021年8月末,A股上市公司逾4400家。从最初沪市的“老八股”和深市的“老六股”起,2000年上市企业数量便突破了1000家,尽管在此期间IPO(首次公开募股)进程受政策和环境的影响,节奏时急时徐,但总体呈现加速的态势,第一个1000家和第二个1000家都用了10年时间,第三个1000家用了6年,第四个1000家只用了不到4年。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数量在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三,可见其规模和发展之迅速。仅2021年,全年IPO数量共计491家,创下历年新股发行数量之最,加上香港交易所中国公司的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上市公司数量。除极少数董秘临时缺位,由其他高管代行董秘职责外,最少有6000位董秘在职。科创板、北交所相继开市和壮大,加上“新三板”万余家挂牌公司,加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筹备拟上市申报企业,董秘岗位的需求急速放大。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作为企业资本运作推手的神秘职业,董秘这一特殊岗位也成为职场追逐的新热点。本人用心撰写此书,希望能够与有志于向这一职业方向发展的朋友一起分享心得。当然书中内容并非就董秘言事,还包括一些政策时评、IPO具体工作历程、个人成长心得、职业规划和职业风险防范等内容。一家之言,不要执着,选择性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