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45.江氏三代人的掌纹里,刻着同一个答案

指尖划过“西南山区水电改造工程“的标注,她抬头时眼里有光,

“明天能不能让我去《新闻联播》后台转转?我想拍段视频,就拍父亲在车间跟老技工学磨模具的手,拍爷爷的勋章和江氏厂房的砖墙。“

李援朝的钢笔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最后停在“代际传承“四个字上。

他忽然笑了:“我想起你爷爷当年写入党申请书,把'为人民服务'写成'为人民做牛',还是我帮着改的。“

他合上本子,目光落在江月腕间的银镯上,

“现在的年轻人总觉得情怀是虚词,其实啊,情怀就是你爷爷磨破的十双解放鞋,是你父亲手背上的烫疤,是你现在眼里没掉下来的眼泪。“

离开干休所时,江国安忽然在挂满功勋锦旗的走廊停下。

他指着1983年“抗洪抢险先进个人“的锦旗,对江月说:“那年我抱着你爸转移群众,水里漂着钢筋,你爸的小腿划了道口子,血把我的军装都浸透了。“

他忽然转身,布满老年斑的手掌按在孙女肩上,“现在轮到你抱着江氏过河了,水里的暗礁,比钢筋更锋利。“

暮色中的江氏总部大厦灯火通明,38层会议室的落地玻璃映出柳清沫与传媒集团高管激烈讨论的剪影。

江月站在电梯间,听着父亲在电话里向银行经理解释授信额度,忽然发现他的领带歪了——那是她今早帮他系的温莎结,此刻却在频繁的手势中滑向一侧,像面在风中倾斜的旗。

“爸,“她走上前,指尖捏住领带尾端,忽然想起十六岁时看父亲打领带,总觉得那是成年人世界的复杂密码,

“李伯年伯伯说,明晚《经济半小时》的镜头会对准咱们的新能源实验室。“

她轻轻扯正领带,触到父亲喉结上的胡茬,“他们想拍您怎么调试那台从德国淘回来的二手设备——那是您卖掉第一辆捷豹换回来的,对吗?“

江雾凇的睫毛颤了颤,忽然从西装内袋掏出张泛黄的照片。

那是二十年前的冬天,他蹲在厂房地上啃馒头,背后是刚投产的第一条生产线,年轻的柳清沫抱着账本坐在角钢堆上,脚边放着给工人准备的棉鞋。

“你妈总说我该把这照片裱起来,“他指尖划过照片上自己冻红的耳朵,“其实我一直想让你看看,江氏的每块砖,都是这样带着体温砌起来的。“

电梯“叮“的一声打开,柳清沫的助理抱着文件冲出来:“永鑫买通了股吧大V,正在带节奏说我们转移资产!“

江月接过助理手里的平板,看着满屏“江氏即将破产“的弹幕,忽然想起在干休所看见的那面“百折不挠“锦旗。

她点开手机备忘录,快速输入:“启动B计划,联系当年受助的希望小学毕业生,让他们在抖音发'我与江氏的十年'短视频。“

深夜的办公室,江月趴在父亲的旧办公桌上写新闻通稿。台灯罩上的烫痕是1999年加班时留下的,键盘缝隙里卡着半片银杏叶——大概是父亲去年秋天捡来的。

她写着写着,忽然听见外间传来爷爷的咳嗽声,抬头看见老人正对着陈列柜里的军功章出神,玻璃反光里,勋章的光芒与远处写字楼的霓虹,在他镜片上融成一片温暖的光。

手机弹出斯坦福校友群的消息,有人转发了她白天在干休所拍的视频:

李伯年握着她的手,身后是满墙的荣誉证书,配文是“新闻人的笔,该写英雄的故事,也该守英雄的城“。

评论区里,那个曾笑她“千金小姐不懂人间疾苦“的同学留了句:“原来你说的'更需要的新闻',是把自己活成新闻里的人。“

凌晨三点,江月靠在沙发上打盹,梦见十七岁的自己在烟花里旋转,父亲的手掌托着她的腰,母亲举着相机笑得眯起眼。

忽然场景切换成干休所的紫藤花架,李伯年的搪瓷缸里飘着枸杞,爷爷的紫砂壶冒着热气,而她手里握着的,不再是自拍杆,而是支磨得发亮的钢笔,笔尖正在稿纸上画出一道明亮的光。

窗外传来环卫车的轰鸣,江月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看见父亲正对着她写的通稿修改,红笔划过的地方,都是她刻意回避的家族艰辛。

他抬头时,眼里有血丝却闪着光:“就这么写,“他敲了敲“江氏三代人的掌纹里,刻着同一个答案:

站直了,别让跟着你的人摔跟头“这句,“新闻不是粉饰太平,是让每个裂缝里,都长出能抓住的藤蔓。“

晨光漫过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江月望着自己映在落地窗上的倒影,忽然发现衬衫领口不知何时蹭上了父亲的烟灰,头发也乱得像鸟窝。

但她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成长——不是穿着高跟鞋在发布会优雅发言,而是能蹲在泥地里,用沾满尘土的笔尖,为自己的家族,为所有信任他们的人,画出一条通向黎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