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宰相之路

第十章:宰相之路

壹·雪夜密诏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冬,长安城连日大雪。张九龄在中书舍人院中校勘《开元礼》,忽闻玄宗遣内侍送来一封朱漆密诏:“卿屡陈谠言,朕心甚慰。明日朝会,当议相位。“他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突然想起当年在梅岭种下的松树,如今已能抗住风雪。

次日朝会上,玄宗以“国需贤相“为由,提出罢免李林甫的动议。张九龄闻讯,心中暗惊——玄宗虽有罢相之意,然李林甫党羽遍布朝堂,此事若操之过急,恐引发内乱。他出列奏道:“陛下,相位更迭关乎国本,臣愿以三日之期,陈利弊于便殿。“

贰·三日论相

便殿之中,张九龄展开《论相策》,从日影偏西直论至月上东墙。他以隋文帝任苏威、唐太宗用房杜为例,力陈“任贤则昌,任奸则亡“的道理。玄宗听至动情处,突然问道:“卿若为相,将如何治国?“张九龄答道:“臣愿以诗为鉴,以贤为本,以俭为德,以公为心。“

第三日,玄宗终于下定决心,赐张九龄金紫,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朝堂之上,百官皆知,盛唐最后一位贤相由此诞生。

叁·拜相诗礼

拜相之日,玄宗亲赐《诗经·大雅》册页,上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八字。张九龄伏地谢恩,突然高声吟道:“秉心识本源,于道共荣枯。“满朝文武皆知,此句出自他的《感遇》诗,正是他为相之道的写照。

拜相宴上,张九龄举杯向玄宗敬酒:“陛下,臣闻《诗》云:'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愿陛下与臣共勉。“玄宗大悦,赐墨宝“开元良弼“悬于政事堂。当晚,张九龄在政事堂松亭下植下一株松树,取名“直臣松“。

肆·安禄山再辨

拜相次日,安禄山因边功入朝觐见。玄宗大加赏赐,张九龄却在朝堂之上再次进谏:“此胡人虽有小功,然其心叵测,不可久用。“安禄山当面叩首谢恩,背后却通过李林甫向玄宗进谗:“张九龄以私怨阻臣,实为嫉贤。“玄宗未置可否,却命张九龄起草《安禄山入朝敕》。

张九龄在敕书中暗藏机锋:“朕闻犬马尚有忠心,况乎人欤?望卿效犬马之劳,毋负朝廷厚望。“安禄山阅后大怒,却不敢发作。玄宗见敕书,亦会其意,对张九龄的文胆暗自称奇。

伍·诗谏离宫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春,玄宗重提修建骊山离宫之事。张九龄连夜起草《再谏离宫疏》,在朝堂之上展开一幅岭南旱灾图:“陛下,此图中饥民之苦,不亚于隋末。今离宫之建,恐重炀帝之辙。“玄宗览图良久,最终朱笔一挥:“罢离宫工役,拨银十万两赈灾。“

当晚,张九龄在政事堂灯下整理奏章,见安禄山供词匣上已积寸尘,不禁长叹:“臣虽居相位,然忧国之心,未敢须臾忘也。“

---

章节亮点解析

1.三日论相的智力试炼:张九龄以《论相策》说服玄宗,将历史典故与现实政治结合,展现文人如何以知识体系赢得权力合法性。

2.拜相诗礼的文明仪式:通过《诗经》册页、“直臣松“等意象,构建盛唐文人以诗礼治国的理想图景,暗示真正的权力来自文化传承。

3.安禄山事件的双线叙事:张九龄的诗谏与安禄山的权谋形成对照,敕书中的“犬马之劳“暗讽,既是文人的机智反击,也是历史悲剧的先声。

4.诗谏与灾图的视觉共振:岭南旱灾图与《再谏离宫疏》形成双重视觉冲击,暗示文人如何以身体感知(灾图)与文字力量(奏章)重构政治伦理。

此章以“密诏-论相-拜相-再辨-诗谏“的递进结构,完成张九龄从文官到宰相的蜕变。政事堂中的“直臣松“与岭南旱灾图形成共振,揭示真正的宰相之道不在权谋,而在以诗心济天下。下一章“仕途波折“将聚焦张九龄拜相后的政治困境,展现其“以文抗暴“的悲剧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