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期新旧文学关系散论
- 尹奇岭
- 3029字
- 2025-04-24 19:18:41
二 晚清下层社会的启蒙
晚清社会,由于外患频仍,再也不能维持原来的样貌了。为了推进国家近代化的步伐,除了在上层进行的经济、政治的变革,还有一批有识之士启动了社会层面的变革,积极利用近现代传媒和新兴的组织模式,展开对下层民众的启蒙宣传。启蒙思潮有一个涌动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出现了五四时期的高峰状态。思想新因素的引入,是在与原有传统思想的斗争中获得生存空间的。新思想首先在思想界形成一定势力,造成一定舆论,然后才能加快在下层的普及。中国有三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深厚顽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思想启蒙在晚清曾经形成过一个高潮期,这是在外侮深重的时刻被激发出来的,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开展了广泛的下层社会的启蒙,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据李孝悌的研究,清末1901—1911年,就有了“密集而多样的方式对下层社会做启蒙的工作”。[14]“启蒙”一词,在20世纪初已经广为运用,在《申报》等大报上常看到诸如“启蒙有术”“以为有志启蒙者告”等用语,更有以包含“启蒙”两字的报刊、书本,如《启蒙画报》《启蒙课本》。这里,“启蒙”是在“开启蒙昧”的意义上广泛运用的,主要是以西方为参照系,灌输一套新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以达到启迪下层同胞生命自觉的目的。
甲午战争后,“开民智”的主张被提出来,随着时代思潮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思想改造的迫切性,并开始行动起来。“1895年之后,随着新式报纸、学堂和学会的大量出现,知识阶层的启蒙运动已经从理论层次落实到实际行动;下层社会的启蒙运动则还只停留在少数几个人议论的阶段。但在短短五六年间,由于义和团和八国联军造成的前所未有的危局,使得‘开民智’的主张一下子变成知识分子的新论域,‘开民智’三个字也一下子变成清末十年间最流行的口头禅,其普遍的程度绝不下于五四时代的‘德先生’与‘赛先生’。”[15]
开启民智,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破除民众思想观念中落后的观念,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借用民众能够接受的媒介来传达,于是一时间白话文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介,白话报、白话告示,都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比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时倡导白话文要早将近二十年。为了照顾到不识字的下层民众,当时从事启蒙运动的知识分子还提倡戏曲,重视演说、宣讲,试行字母、简字,创设简字学堂、字母报纸等,有专门的读报处,把白话报的内容透过讲报等口述的形式表现出来。根据有关资料,在1897年就出现了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刊数量猛增,影响大的有《大公报》的白话论说栏,首开大报附刊白话的风气,从1902年创刊以后经常性附刊白话,因其“说理平浅,最易开下等人之知识,故各报从而效之者日众”[16],《京话日报》《顺天时报》《中国日报》《民立报》《安徽俗话报》《中国白话报》《杭州白话报》《苏州白话报》《宁波白话报》《绍兴白话报》《竞业旬报》等报,都纷纷设有白话栏。尤其是彭翼仲创办的《京话日报》,销售量最高的时候达到一万多份,是当时北京最有影响的白话报。白话报在内容上,以移风易俗为主,包括破除迷信、劝诫缠足、劝诫鸦片,另外还包括一些劝善罚恶、攻击传统习俗、制度的文字和很多介绍新知识的内容。[17]
白话告示,在那个时代也比较常见,是承载启蒙内容的重要载体。有趣的是当时开明的封疆大吏也顺应时代潮流,用白话告示来教谕下民。如岑春煊将1902年光绪劝谕缠足的谕旨的意思改写为白话,陈说缠足的种种弊端:
第一样关系国家众人的弊病,没得别的,皆因女子缠足,一国男子的身体都会慢慢软弱起来,国家也就会慢慢积弱起来。这个缘故,又没别的,皆因人生体子强弱,全看父母体子如何。中国当父亲的,接亲太早,体气先就不足;当母亲的,又因少时缠足之故。方缠足时业已受过许多痛苦,你们晓得的。那个女孩把足缠好,不弄得面黄皮瘦?既缠之后,因为行步艰难,所以中国女人害痨病的最多。就不害病,身子强壮的也少。所以养的儿子,在胎里已先受单弱之气,生下地自然个个单弱。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传一层单弱一层。传到今日,虽然中国人丁有四万万之多,无论士庶工商,举目一看,十之八九,都是弱薄可怜不堪的样子。推求这个缘故……都由缠足。因为我的百姓个个单弱,所以人家敢来欺负。……所以如今要想把中国强起,必先把百姓强起来;要想把将来的百姓强起来,必先把养将来的母亲,现在的女儿强起来。
皆因女子缠足,天下男子的聪明,慢慢就会闭塞起来,德行慢慢就会丧坏起来,国家慢慢也就闭塞丧坏起来。这又没得别的缘故,凡人的聪明德行,全靠小的时候慢慢的教导指点。……十岁以前,当父亲的多半有事在外,全靠母亲在家,遇事教导指点。所以人的第二期教育,是学堂里先生的责任,第一期教育,全是当母亲的责任。如今的女子,七八岁以前,还有读书的;十岁以后,因为缠了足,行动不便,就不好上书房了。从此天天关在室里,世界上的事,一点也不明白,聪明就会一天一天闭塞起来。……等到嫁与人家,养了儿子,母亲先是没聪明没德性的,拿什么来教导儿子?指点儿子?小的时候听的没见识的话,看的没道理的事,既已弄惯脾气,大来如何会有聪明?如何会有德性?
……一层传一层,传到如今,举眼一看,十之八九,论身体既是薄弱可怜了,论知识也都是糊涂,论德行也都是荒唐。我们既已糊涂荒唐,外人自然看我们不起,要欺负我们。还有一样,不是别的,因为一人缠足,就少一人用处;少一人用处,就少一人力量,天下就会弱起来。……如今人人羡慕中国有四万万人,却不晓得里头有一半是女子。这二万万女人中,乡下穷苦大脚的,尚可以做下等劳动的事;至于仕宦城市的,个个小脚,个个一站就要人扶,一走就要人牵,吃饭张口,穿衣伸手。……可见得女人是无用了。[18]
晚清官府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来发布告示,广泛告谕民众应当注意和规避的事项,“白话告示的普遍与内容的无所不包,令人惊叹,诸如禁止买卖春药,卖水饮水的都必须讲求卫生以防疾病,禁止烧香等迷信,禁止赤身裸体,要求清扫街道维护公共卫生,以及如何防火,如何保持健康等等,都是官府和警厅要公告的内容”[19]。以上研究让我们看到了以前注意不多的历史事实,即晚清时代在很多方面改革的步伐也是在不停地往前行的。用白话来充当告示的工具,表明当时的满清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语言文字工具的重要,这也为理解后来北洋政府接受白话文革命埋下了伏笔,使我们认识历史趋势的巨大力量。
借助戏剧直观具体的特点进行下层社会的启蒙,也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当时,有个传奇女子惠兴办学的故事,就被白话报报道并被编为戏剧。惠兴是一位为启蒙献身的志士,出身官宦,认定开办学堂为强国的大事,中国女学尤其要兴办。她邀集同志,苦心筹款,终于办了一所贞文女校。开学那天,“女杰登坛演说,痛陈教育的关系,非兴学不能自强。忽然间,拔出刀来,在膀子上割落一块肉下来,鲜血直流,滴个不住。众人大骇,女杰却面不改色,向众宣言到:‘这块臂肉,作为开学的纪念。这贞文女学校倘从此日推日广,我臂肉还能重生;倘若这女学半途而废,我必定要把这身子,来殉这学校的。’”“开学后,没有多时,渐渐的经费不够开销。女杰支持不住,知道即使劝捐,未必有人应允;即使应允,零星少数,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又想出一伟大举动。亲手写了一封上某当道的书,痛陈女学兴衰关系的厉害,代本校请经常经费。却暗暗的生吞洋烟一杯,并写了遗书百余言。愿将一死动当道,请的款,兴女学,图自强等话。写毕就死,年纪只有三十五岁。”[20]这种用白话或戏曲来介绍具有启蒙意义的事迹是那时的特色,同为启蒙的工具,白话和戏曲常常互为呼应、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