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湖湘诗人群体与地域文化形象研究
- 彭敏
- 1943字
- 2025-04-22 17:15:31
序
吕肖奂
《宋代湖湘詩人群體與地域文化形象研究》本是彭敏的博士論文,年前她請我作序,故有此文。
湖湘地區稱不上是两宋文學的重鎮。且不説與北宋的川贛、南宋的閩浙贛這些文學發達的地區相比較,就是與一般地區相較,湖湘本土文學也是欠發達的。
但有意思的是本土文學一向欠發達的湖湘,卻因各種文藝媒介(文如范仲淹《岳陽樓記》、畫如宋迪《瀟湘八景圖》、琴曲如郭沔《瀟湘水雲》)尤其是大量詩歌的介入,在宋代被建構成頗具精神意藴及文藝内涵的詩意地域,湖湘此前偏僻蠻荒奇異的刻板印象得以扭轉。因而宋代無疑是湖湘地域形象改變的關鍵時期。
而詩歌媒介對湖湘地域形象的塑造,正是彭敏這本著作的出發點。該書的下編由詩識地,探討湖湘幾個分區域被詩人們不斷認知、發掘、塑造出鮮亮“文化形象”的過程。“瀟湘八景”因爲衆多詩人的題畫詩而聞名中外,不爲人熟知的浯溪、朝陽巖、澹巖等地則因爲大量詩人吟詠題刻而名播整個士階層。衆多小區域形象疊加并融會在一起,構成了湖湘地區的多元而立體的形象。自然山水有待於人們發現與再造,才會傳播深遠,而詩人們無疑最善於以“詩人之眼”發現自然,再造“情境”。詩人們用吟詠、唱和、寄題、題刻等各種方式塑造和建構起湖湘地區的地域形象,使得湖湘十四州軍在詩人們的書寫中逐漸清晰明朗。詩人們增加了湖湘舊地標的文化厚度,并再造了湖湘更多新地標。
地域形象的形成,與本地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以及文學的繁榮有極爲密切的關係,但卻并不完全依賴土生土長的本土文化人。尤其是弱勢地域文化形象的認知與傳播,甚至更多依賴於來自優勢文化地域的“異鄉人”。宋代幾乎没有特别著名的詩人文人生長於湖湘,因而湖湘地區形象主要通過過境或寓居乃至從未到過湖湘的詩人及其詩歌再造而傳達到更深遠的時空。因此可知即便没有本地詩人,本地的形象也會被“異鄉之眼”建構得閃亮鮮明,因而對地域文學的探討也可以不完全執著於詩人的本地或外地出身。這是彭敏著作亮點之一。
本書的上編同樣關注湖湘地域形象,但是視角有所變化,主要由人見地,更注重詩人群體對湖湘地區的親身體驗,尤其强調有著不同精神“身份”的詩人對湖湘地區的感受以及書寫。同樣的湖湘山水,因爲詩人不同的思想觀念與精神境界,不同的審視角度與個人體會,而會呈現出不同意藴的“文化形象”:隱逸詩人如廖融眼中的衡山增添了自然隱逸、淡然自守的意味;禪僧詩人如惠洪眼中的湘中則處處禪機、觸發妙悟;理學家兼官員詩人張栻眼中的潭州、衡山則仁恕寬厚,貶居靖州的理學家魏了翁努力在荒遠逆境中養出浩然之氣。湖湘的自然山水以及風土人情,在不同詩人的精神觀照下展現出多層次的人文形態。人們常説詩人應得江山之助,而實際上江山也需得詩人之助。
當然,彭敏研究詩人群體的本意,在於地域對詩人結群的地緣性促進,更在於湖湘山水以及風土人情爲詩人群體提供了哪些精神支持與詩歌話題。不僅如此,在對詩人群體的論證排序中,還隱然呈現了從北宋初年到南宋中後期一個歷時性變化的湖湘。
彭敏一直勤於寫作,碩士期間就發表不少論文,但那時的論文思路還稍顯陳舊。這一度使我頗爲擔心,擔心她形成程式化思維模式後而難以改變。而她在博士入學之初就確定了論證範圍,接著的論文大綱初露變化端倪,最後的撰寫結果更令人耳目一新。三年之間她的長足進步有目共睹,也著實使我欣喜不已。
作爲不太擅長宏觀建構、邏輯思維的女性,駕馭如此宏大的論題,自然有相當大的難度,而彭敏以湖湘辣妹子那種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精神,在短時期裏完成了這項艱巨任務。不能説這本書有多完美,但敢肯定的是她以新的視角以及視點構築了新的研究模式,相信這個模式會對日益興盛的地域文學研究有不少啟發。
我個人生長於河南并在河南接受了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然後到甘肅讀碩士,到上海讀博士,最後到四川工作。從北方到南方,從中部東部到西部,每個地方都居住過三年以及三年以上時間,有機會親近各地山水,親歷各地風土人情,感受到南北東西文化異同,因而相信故鄉對人的塑造特别是對人的知識乃至思維的建構,相信他鄉對人的物質生活精神世界不知不覺地滲透,所以一直對地域文化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
彭敏作爲湖南人而到四川讀書多年,親身體驗到巴蜀文化與湖湘文化的差異,因而她願意在異鄉而回望故鄉,在今日而回望千年之前,穿越時空而追尋故鄉的歷史文化。在地域歧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世界裏,我們有必要培養開闊的視野與心胸、融通的觀念與境界,更客觀地追憶過往的存在,并審視文化全球化進程中各個地域文化超越此在的意義。
去年夏天畢業,今年春天就能出版本書,這種面世的節奏可謂神速,不過這節奏還真的與目前的學術大躍進進度合拍。如果時間寬裕的話,彭敏的著作還有我的序都會潤色得更精彩一些。但在這樣一個時不我待的時代,我們且以原始形態示人吧。
吕肖奂於川大望江緩緩齋
2017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