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等的所以然:卢梭平等观与清末民初思想界
- 文雅
- 1168字
- 2025-04-22 16:58:45
前言
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正是传统中国的平等观发生根本转变和重新塑型的时期,卢梭平等观的引入和诠释为清末民初思想界新的平等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刺激和素材。因此,追溯卢梭平等观在当时思想界被理解和诠释的过程也是在探索“平等的所以然”的谜题。卢梭平等观的多面结构为多重的诠释提供了可能性,中国平等观的固有结构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为平等的理解提供了语境。卢梭作为“革命”的形象被引入中国,其重要的阐释者分别有中江兆民、严复、梁启超以及各个译本的作者等,他们的阐释体现了传播西学、弘扬国学、关心民族和国家命运的丰富特征。中国的诠释者们将这几个特征结合到卢梭平等观中,则倾向于将平等在儒学化的基础上做了现实化和扩大化的理解,结合到中国哲学的实际,则因为其与卢梭在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和社会历史观上的同异,可以解释一个等级社会的中国何以能迅速地理解和接受一种相当彻底和激烈的卢梭平等观,以及在接受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被误解和被丰富的状况。
全书共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介绍所要研究的问题、方法和文献来源。第二部分由第二章和第三章构成,研究卢梭平等观念的结构和清末民初思想界平等观念的“前卢梭时期”,试图为卢梭平等观被引入和诠释的过程提供背景和语境说明。第三部分由第四章至第七章构成,研究卢梭平等观在清末民初思想界被引入和诠释的具体情况,分别根据文本分析,依据时间和逻辑双重线索,介绍被引入中国的“东洋卢梭”中江兆民、严复、梁启超以及各个译本的阐释者们如何阐发其各自的平等观。第四部分为第八章,通过史料与文本的收集和整理,解释与回应平等的所以然:卢梭之所以能够在清末民初得到广泛接受和传播,在于在历史观上,其关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历史观建构与当时语境一致;而卢梭和清末民初思想界之间在平等观上的根本误会则来自本体论认识的偏移,在元概念的翻译上二者发生了分歧。本书最后提出,卢梭的平等观在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和未来。平等作为“现代性”的主要标志,在今时今日依然起着重要作用,乃至享有原动力和终极价值的地位。与此同时,我们对平等也存在着复杂和多面的理解,究竟应当追求哪一种平等或哪些方面的平等依然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以文本诠释的研究弥补了目前平等观念中过于重视整体框架而缺乏文本比较的缺陷;在研究内容上,第一次从阳明学的角度组织了卢梭、东洋卢梭和清末民初学人之间的共同点,补充了卢梭《社会契约论》中国内较少涉及的文本(杨廷栋的《路索民约论》),提出了卢梭平等观在清末民初思想界引入和诠释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特征:儒学化、现实化和扩大化;在研究手段上,史论结合,从史料到哲学论证,横向比较了卢梭与清末民初学人在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和国家观、历史观上的异同,试图通过近现代中国人对卢梭平等观的种种诠释和阐发来加深和丰富对“平等的所以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