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神龙革命
越年正月武氏病重,同平章事张柬之认为时机已到,于是佯称二张谋反,命李多祚李湛等驰入东宫奉迎太子。太子疑惧不敢出来。张柬之道:“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殿下横遭幽废神人同愤,迄今二十二年。今南牙北门同心协力,共讨凶竖恢复大唐社稷,请陛下即刻入宫诛逆。”说完命武士将太子拥至内殿,然后斩关而入。二张闻变慌忙出殿探听消息,正值羽林军进来。刀光闪处,两个貌美的面首被劈作数段。军士们进至武氏所寝的长生殿,张柬之叱退侍卫直叩寝门。武氏力疾起床厉声问道:“何人作乱?”张柬之等人拥入太子齐声说道:“张易之兄弟谋反,臣等奉太子命令入诛二逆!”武氏怒目瞪视太子冷笑道:“你敢这么做么?现在二子既诛可还东宫。”彦范进言道:“太子怎得再返东宫?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天意人心久归太子,臣等不忘天皇厚恩,故奉太子诛贼,愿陛下传位太子,上顺天心下副民望。”武氏见人情汹汹不敢拒绝,只好顿足道:“罢罢!”
说了两个“罢”字,仍返床躺下。
张柬之拥太子出殿,即召太平公主入白武氏请制传位。公主入劝武氏,不到半日便请出一道太子监国的制敕。越宿又颁制传位。中宗复辟成功大赦天下,复国号为唐,改元神龙。百官登殿朝贺,当由中宗颁敕赏功。相王加号安国相王,拜为太尉。太平公主加号镇国太平公主。
就在所有大臣欢呼雀跃时,却有一个人失声痛哭,他就是姚崇。
江山重归旧主,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姚崇身为社稷重臣,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可他宁愿冒着惹新帝不快的风险,都要替武则天哭一场。这是为何呢?
武则天对于姚崇而言,有着知遇之恩。姚崇出生名门世家,父亲姚懿也曾经是朝中重臣,在朝中颇有影响。只不过任何年代都逃不过便是朝廷之上的党派之争,姚懿不想搅入其中,便被他人排挤,在朝堂上举步维艰。看到自己在朝堂之上没有立足之地,姚懿便决定辞官返乡。
得益于父亲的谆谆教诲,姚崇自幼便有入朝为官,为百姓谋幸福的理想。和父亲不同的是,姚崇选择成为一名武将。他先是报名参军入伍,从基层做起,对于许多豪门子弟而言,这是十分罕见的。靠着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的精神,以及卓越的领导才能,很快姚崇便脱颖而出,受到了重用。
没过几年就成为了兵部侍郎,成为兵部侍郎后并没有得到李治的重用,在朝堂之上无人问津。待到武则天即位后,武则天便一眼看中了这个踏实能干的青年。一步步的培养他,教导他,重用他,最终帮他做到了宰相的位置。
若是没有武则天的器重,姚崇断不会有如此大的成就。所以姚崇不顾形象,失声痛哭。
或许念在姚崇的一片忠心,李显并没有处罚他。
越日李显徙武氏居上阳宫。又越日加武氏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
武则天平时喜欢打扮,就算自己的子孙在场,她也不会显得很老,可是到了上阳宫之后,她就不喜欢打扮了,甚至显得很憔悴。
这是不是说明她过得不好呢?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武则天对子女比较狠心,但李显对她还是很孝顺的。每十天就要率领文武百官去给武则天请安,他自己更是时时关心母亲的情况。
而武则天之所以不爱打扮,变得越来越憔悴,完全是因为她对生活失去了向往。当时她已经年迈,皇位也让给儿子了,情人也死了,她打扮起来给谁看呢?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哀。武则天有次见到李显时,已彻底变成了一个孤苦无依的普通妇人。武则天对李显哭泣道:“我从房陵把你接回神都,自然要把天下托付于你,而五贼(指参与神龙政变的五王)却贪求事功,把我劫掠到这里。”李显听后悲泣不已,“拜谢死罪”。
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神龙二年五月,与唐高宗合葬乾陵。
武则天生前秘密修建了一间密室,这间密室任何人都不能进去,包括他的子女也不能进入。直到武则天去世后,这间密室才被公开,里面非常简陋,一张椅子,一尊佛像,两幅画像分别是李世民和李治的。有人说武则天每晚睡觉前都要来一次这间密室,应该是在向李家父子忏悔。
为什么忏悔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武则天抢了李世民和李治的天下,把之前的李家变成了现在的武家,换句话来说,武则天是一个政治夺权者。武则天每当闭上眼睛时,就会想起李世民和李治,为了表明自己内心的悔悟,所以弄了两个画册来寻求安慰。
唐朝对武则天好评较多,原因有两个:(1)唐朝后来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所以不可能直言祖先之恶,(2)儒家正统观念还没完全占据统治地位,对女人执政没有那么多的偏见!
但到了宋朝情况就急转直下了,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对武天率先开炮,南宋期间的程朱理学对武则天也给出了很低的评价,元明清三朝对武则天的评价更低。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就评价武则天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可谓是超级差评!
后世王朝对武则天恶评很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没有哪一个皇帝希望自己的后代出一个武则天,稍有不慎就可能颠覆江山。因此后世皇帝不允许对武则天有好评!
却说李迥秀出身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担任刺史。李迥秀长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他喜欢吟诗,不辞斗酒,号称当代的第一风雅人物。
武则天当时宠爱张易之。张易之的父亲死得早,母亲阿臧多年守寡。不甘寂寞的阿臧看上了年轻俊秀的凤阁侍郎李迥秀,便想与之成亲。于是武则天召他到宫中,说要把阿藏嫁给他。李迥秀心中非常苦恼,因为他早有妻妾,但他怕不同意会犯违敕之罪,加上张易之权力威逼,不得已接受了这项敕命。
可是成亲当夜,阿臧满脸的皱纹和满头的白发,还是远远超出了李迥秀的心理承受能力。他几近疯狂,却又无力反抗,只能日日买醉唤之不醒。张易之非常不满,便将李迥秀贬到衡州担任刺史。
神龙政变后,张易之被杀,李迥秀也被株连,由衡州刺史贬为衡州长史。
窦怀贞又名窦从一,出身于名门世家,他的祖父身居太守,他的父亲更是官至唐朝左丞相,所以窦怀贞是唐朝名副其实的高官子弟。而且他是当时的青年才俊,不喜欢铺张,做官时心系一方百姓,素有廉洁干练之称。
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觉得天下太平,于是整天和妃嫔、大臣吃喝玩乐。有次喝得开心的时候,中宗见御史大夫窦从一坐在一旁,便笑问道:“听说爱卿丧偶好几年了,今天晚上朕为爱卿赐个佳人拜堂成亲好么?”窦从一以为想中宗肯定会赐给自己一个如花似玉的佳人,急忙离座拜谢。
中宗随即命令左右入内礼迎,不消半刻就看到两个宫女拥出一位新娘出来。只见她身著嫁衣头戴花钗走到座前。中宗命令窦从一跟她交拜,接着宫女揭去面巾。中宗却先大笑起来,侍臣也跟着哄堂大笑。原来这位新娘不是绝色美人,而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满脸的皱纹。她是韦氏幼时乳母,跟着皇后入宫。中宗让她嫁给窦从一,窦从一变喜为惊。这是一件极其荒谬的事情,因为皇后乳母年近花甲,而窦从一才过了3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而且窦从一是当朝宰相,皇后乳母只是一个贱婢,两人年龄相差悬殊,身份更不般配,所以唐中宗这次赐婚,纯粹是看宰相的笑话。
窦从一非常懊恼,不过她是皇后乳母,又是皇上赐婚,只好将错就错模糊过去。当下中宗封老乳母为莒国夫人,呼令左右备车,送新郎新娘回府。
安乐公主是中宗之女,韦皇后所生,有唐朝第一美女之称。唐中宗即位55天的时候,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在赴任途中,韦氏生下安乐公主,当时境遇窘迫,就匆忙解下衣服做襁褓,所以取名李裹儿。
李裹儿十几岁的时候,长得特别漂亮,可以说是倾国倾城,又受到李显的宠爱。所以想要娶她的人很多,当然这些人都是冲着她的容貌和地位来的,假如能把李裹儿娶回家,就可以少奋斗很多年了!
追她的男人里面有一个是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当时武家已经没落,武三思就让儿子亲近李裹儿,李裹儿当时只有十四岁,却怀上了武崇训的孩子,最后也就嫁给了他。
安乐公主让负责皇家服饰的尚方局给她做两条裙子。这两条裙子是用百种鸟雀的羽毛做成的,正看是一种颜色,侧看是一种颜色,在阳光下看是一种颜色,在暗中看又是一种颜色。一百种鸟雀的形象同时在裙中显现出来。这两条裙子,其中一条给了韦皇后,价值百万。
安乐公主府中有两个少年官儿,一个姓杨名均,一个姓马名秦客。杨均善于烹调食品,马秦客深通医术。二人都生得美貌,为安乐公主所宠爱。安乐公主是个孝女,将两人又推荐给妈妈韦后,两人极受宠爱。杨均得升为光禄少卿,马秦客亦升为散骑常侍。
因为李显曾经对韦氏立过重誓:“有朝一日我若能重登皇位,一定满足你的任何愿望。”李显重登皇帝宝座以后。自然不会忘记过去的许诺。韦皇后也不客气,她不仅很快掌握了朝廷大权,还给李显送了许多“绿帽子”。她除了女儿送给她的两个面首外,还经常与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鬼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李显对此毫不介意。有次武三思跟韦氏在床上打情骂俏玩赌博游戏,李显竟然在旁边帮他们数钱!不一会儿安乐公主进来,四个人越发快乐尽兴!
武三思不仅仅淫乱后宫,而且公报私仇残害忠臣,对那些忠于唐朝,拥护李显的大臣们痛下杀手,作为拥护李显上位的五位大臣,有三位被武三思虐杀致死,两位被流放边疆,抑郁而终。这一切李显都看在眼里,可是却没有阻止。从这些方面来看,这些大臣应该很后悔扶李显上位。
李显称帝后在政绩上也是表现平平,甚至可以用碌碌无为来形容,令那些拥护他的大臣和百姓非常失望,历史学家对李显的评价非常低,称它昏庸无道,碌碌无为,又受制于妇人和奸臣,使唐朝又一次面临危机,皇权差一点再度易手于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