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玄武门之变
李渊建立唐朝后,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元吉为齐王。
李建成是李渊的长子,被封为太子理所当然。可秦王李世民智勇双全,是他先劝说李渊起兵反隋,后来又多次征战,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威望远在李建成之上。
李世民自以为才能出众战功显赫,在秦王府中开设文学馆,招揽天下有才学的人士作为自己的谋臣。
李建成妒忌李世民,就把李世民手下包括杜如晦在内的文武官员抽调过去。房玄龄向李世民建议:“别人都不足惜。如果您仅仅是做个藩王,大家走都无所谓。如要经营天下,非杜如晦不可。”李世民大惊失色,又把杜如晦追了回来。
李建成看到李世民的势力越来越大,开始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于是拉拢齐王李元吉一起对付李世民。
李世民平定洛阳之后,有贵妃去找他,希望李世民能够让她的亲戚做官,或者赏赐给她一些宝物。李世民拒绝了她。以后贵妃便经常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
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飞扬跋扈。当杜如晦骑马路过他的家门口时,他的下人把杜如晦拖下马痛打一顿,还折断了他的一根手指头。
尹德妃恶人先告状,说秦王的属下打了她的父亲。李渊被她的枕边风吹得迷迷糊糊,于是责备儿子李世民,李世民并不在意。
不久唐高祖召集诸子宴会,场面非常热闹。李世民想起去世的妈妈黯然神伤,唐高祖见状很不痛快。尹德妃趁机说道:“现在天下太平,陛下自娱自乐,秦王却独自悲伤。她这是忌恨我们这些人。如果他有朝一日得志,我们肯定不能保全。太子李建成为人慈爱,必然能保全供养我们。”
唐高祖听了她的话,从此打消了更换太子的主意。
李元吉善用槊,秦府中的尉迟敬德也用槊,李元吉想杀死他,便说欲与敬德学艺。敬德请元吉加刃,自己却把刃除去。元吉恨不得将敬德一槊刺死,偏敬德生龙活虎一般左跳右跃。李元吉无从下手。一会儿敬德故意露出破绽,等到元吉向他刺来时突然用手接住,奋力一扯把槊夺去,元吉反剩了一双空手。敬德将槊还给他令他再刺,元吉再刺再失,三刺三失,李元吉无奈赧颜而退。
一天晚上李建成准备了一桌上好的宴席,邀请李世民一起享用。李世民毫无防备,举起酒怀一饮而尽。不一会儿李世民腹痛难忍,吐了很多血。幸亏李神通把他带回西宫治疗,李世民才没有被毒死。
李世民于是下定决心要把李建成和李元吉除掉。
李世民去见李渊,说李建成和李元吉秽乱后宫,为了争夺皇位,兄弟混战就这么开始了。
李渊听后非常吃惊,说第二天把两人召入宫中问个究竟。第二天一早李世民提前率领人马在宫城北门的玄武门内埋伏好。常何是玄武门的禁军总领,他本来是李建成的人,可他事前已经被李世民收买,这天就没有上班。当李建成和李元吉骑马向玄武门走来时,李建成没有看到常何,立即意识到可能有危险,急忙调转马头往回跑,李元吉也跟着逃跑,李世民从后面叫住他们。李元吉率先张弓搭箭,准备射死李世民,但由于心慌意乱,一连几次都没能把弓拉满。
这时李世民也张弓搭箭,众人都以为他要回射李元吉,可他却一箭射死了帝国的储君李建成,尉迟恭也挥刀将李元吉砍死。
太子府的将领得到消息后,立即赶来帮助李建成。尉迟恭拿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对他们说:“太子已经死了,你们再不投降,后果也与他们一样。”太子府的将士们这才散去。
当时正是武德九年六月,天气很炎热,唐高祖召集裴寂、萧瑀、陈叔达等重臣一起,正在太极宫里的海池里泛舟。
或许是为了排解抑郁的心情,又或许是并未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反正当李世民手下的大将尉迟敬德浑身是血,穿着铠甲、握紧长矛冲进太极宫时,李渊才知道出大事了。
尉迟敬德闯进皇宫后,胁迫李渊写了一道手谕,要求所有军队全部接受秦王李世民指挥。
这时李世民进来跪地请罪,高祖伤心地说:“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是你的亲兄弟,现在竟然发生这样的事,怎么说也是可悲的啊。”李世民一头扎进李渊的怀里痛哭,不管是真哭还是假哭,李渊心里都是战栗恐怖的,他对李世民说,今天以来,我几次都有想“投杼”的感觉。
投杼,说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杀了人,许多人都来说,曾母最终恐惧逃跑的典故。而对于李渊而言,他从51岁起兵,52岁创立帝国当上皇帝,此后九年间他的儿子和部下分别平定天下,眼看着人生已经功德圆满,不料家庭内部却发生了如此的惊天血案。
他内心感觉孤独、凄凉、莫名的恐惧,李世民假装落泪。宇文士及和裴矩等人劝慰了他们一番,李世民这才回到府里。
这时李世民已经掌握了长安城内外的绝对军权和政权,李渊这个当父亲的,也感觉到了内心的震撼和恐惧。
他怀疑李世民可能会趁机杀了自己。
在恐惧还没有来得及消散的时候,李渊又被迫下了一道诏书,大肆斥责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说他们罪行累累、死有余辜;而在另外一道《立秦王为皇太子诏》中,则极力赞扬秦王李世民是“气质冲远、风猷昭茂”、“遐迩属意,朝野具瞻”。
作为受害者的儿子被极端侮辱,而作为凶手的儿子却恬不知耻。
李世民回去后,秦王府的人对他说:“斩草不除根,恐怕会留下后患,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也应该杀了。”
于是李世民下令,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个儿子全部杀死。
李渊一天之中失去了两个儿子十个孙子,他非常悲伤地对李世民说道:“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这14个字狠狠地打在李世民的脸上,李渊的这句话意思很简单,就是你现在杀死我的儿子,你将来也会经历到手足相残的痛苦。
李渊被架空,迫不得已下旨:以后所有的大小国事,统统交由新太子李世民处理,然后再报给皇帝我听听。
老皇帝已经被架空,报不报其实都无所谓了。
后来尹阿鼠和女儿尹德妃不知所踪,我想肯定是凶多吉少。李世民能杀兄弟侄子,父亲的嫔妃算什么?
由于李世民政变,李建成的盟友、庐江王李瑗起兵反叛,突厥趁着唐朝内乱,也率领十万大军直逼长安城下,尽管战火相继平定,李渊的内心仍然是不自安定。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储位争夺战的缩影。虽是手足之间的争夺,但它体现出来的残酷、嗜血和疯狂,比外姓之争还要激烈。
无情最是帝王家。
作为隋炀帝的表哥,李渊聪敏、仁慈,母亲去世时,他赤脚行走20多里路葬母,以致脚底磨破、鲜血淋漓;李世民对皇位虎视眈眈,李建成、李元吉与李世民势同水火,他早有耳闻,只是在作为一个皇帝和一个父亲之间,他始终犹豫不决,最终酿成了一宗子女骨肉相残的千古惨案。
政变成功后,李世民大肆安排自己的部下进占要职,为自己的登基做好准备,两个月之后,李渊“心甘情愿”地退了位。
随后,李世民开始一次次地报复自己的父亲。
李渊虽然英雄,但也好色,在起兵攻进长安后,短短数年间就跟一堆妃子们生下了20个小皇子。当皇帝的时候,自然没有人敢说什么,可是一退位,李世民的手下们就开始冒头攻击这位太上皇了。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雨水比较少,中书舍人李百药上书说,这是因为太上皇征召了太多的宫女,皇宫里“阴气郁积”才导致干旱。
李世民很快下了一道诏令,将李渊身边的宫人裁减了3000多人,全部逐出宫中,按照李世民的说法就是:你们“任求伉俪”吧。
在李渊看来,宫女少就少点吧,能忍就忍了吧。
不过这事还没有完。
李世民当了皇帝,自然要治治以前那些不听话的人,于是李渊信任的裴寂也成了李世民的整治对象。玄武门之变前,裴寂一直支持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的当天,李渊惶惑之中不知如何是好,萧瑀、陈叔达纷纷拍马屁,说秦王人心所向,而太子、齐王人心险恶,裴寂默默不言,对此不予评论。
李世民当然记在心里,于是将裴寂免官“遣还乡里”,接着又将他流放到位于今天四川阿坝的静州,就是要搞死这位李渊信任的老臣。
这一切李渊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他是识相的,李世民当上皇帝三年后,李渊从太极宫中搬到了大安宫居住。大安宫低矮狭小,夏天非常闷热,但李世民对老爸不予过问,自己却经常跑到隋炀帝留下的九成宫里避暑。有的官员看不下去,便上书建议李世民让老皇帝也去避暑乘凉,李世民对此并未理会。直到贞观八年,李世民才第一次邀请老爸李渊去九成宫避暑,但李渊推辞说,隋文帝就是在那里死的,我就不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