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二
天复三年(903年)正月初六,李茂贞在得到昭宗首肯后,抓捕了韩全诲、张彦弘、袁易简、周敬容等四名宦首,随后又抓捕了参与劫持昭宗的李继筠、李继诲等十六人,全部推出斩首。
次日,昭宗派近臣韩偓和赵国夫人将二十颗大好头颅送到朱温帅账,并给朱温传诏道:“过去胁留车驾、离间君臣的就是这些人;现在这些人已经被朕和李茂贞杀了,你可以宣谕诸军以解众愤。”
朱温拜诏奉旨,但迟迟没有撤去围困凤翔的大军,李茂贞此时已经心乱如麻,朱温迟迟不走莫非想吞并凤翔?得马上和崔胤搞好关系了!
李茂贞奏请昭宗尽快将崔胤召到凤翔接他回宫,昭宗自己也急着要回去,于是三番四次给崔胤传诏,言辞恳切称已经恢复了他的全部官职,命他尽快前来凤翔接驾。
但是崔胤却称病不来,昭宗没办法,只能叫朱温给他去信。朱温写信半开玩笑地说:“我没见过天子,你来帮我认认?”接到朱温的书信崔胤的病马上就好了,一路风驰电掣地赶到凤翔。
二十二日双方谈妥一切事务,李茂贞大开城门放昭宗出城,朱温则一身素服站在城外请罪。昭宗赶快派使臣宣读赦免朱温一切罪过的诏书,并撤去身边亲、勋、翊三卫仪仗,独留金吾将军前去报平安。
这是朱温第一次见到昭宗,见面之后朱温立即跪倒在地,双眼含泪像极了一个忠臣,昭宗也不免感动,君臣二人哭成一片。
昭宗将朱温扶起来后对他说道:“大唐江山多亏爱卿才能再次平安,就连朕的性命也多亏爱卿才得以保全。”说着还把腰上的玉带解下来赐给朱温。
二人休息片刻后开始上路,朱温为了表示他对昭宗的忠诚,单枪匹马在队伍前方引导了十多里路,随后又让朱友伦领兵护卫,自己则留下处理善后工作。当天晚上昭宗夜宿岐山,第二天崔胤率文武百官于兴平接驾,昭宗正式恢复其官职。
昭宗在朱温的“保护”下回到长安。
朱温回师中原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和邠州节度使杨崇本又开始偷偷摸摸地算计起来,甚至屡次出兵靠近京畿附近。
杨崇本其人来历不明,自幼便被李茂贞收为养子,后来被李茂贞表为邠州节度使,他也算是李茂贞手下的红人。
朱温讨伐李茂贞时,期间率部攻打邠州,杨崇本表示愿意投降,朱温欣然同意,并仍然让他作为邠州节度使。
事儿到这儿也就过去了,杨崇本换了个一等一的大腿抱,官帽子也没丢,其实并没有什么损失。
可是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不怪兄弟不是人,只怪弟妹太迷人,不知道怎么着朱温看上了杨崇本的老婆,当场就把杨崇本的老婆给霍霍了。
杨崇本冲冠一怒,立即联系李茂贞,誓要报辱妻之仇。
俩人约定一同举兵进军京畿,朱温一听立即从中原返回关中,李茂贞杨崇本马上又吓得带兵退走。
却说朱温将昭宗控制住之后,满心想的都是怎么篡位登基,谁敢拦路就弄死谁;而崔胤虽然和朱温勾结紧密,但他想的却是能独揽朝中大权,做一个名噪一时的权臣.
当时崔胤可判六军十二卫事,但是真正的掌权人还是朱温,崔胤手中没有一兵一卒可为自己所用,崔胤于是想到了一个绝好的主意。
朱温前脚刚到汴州,后脚就收到崔胤的一封信,信中称西边的李茂贞近在眼前,不得不防,但我手中并无兵权,无法防范,所以崔胤请朱温批准自己新建一支军队,在原有的朝廷禁军左右龙武、羽林、神策六军中设置四个步兵统领,每个统领统兵250人,加设骑兵统领掌兵100,再加上机关要冲大约需要6000多人。
朱温一下子就看穿了崔胤的花花肠子,但此时前方锣鼓喧天,朱温并不想朝中出什么乱子,也就假意同意了崔胤的建军请求。
朱温派出大量的心腹前往投奔,崔胤根本想不到朱温会跟自己来阴的,对此并无防范,朱温派出的将士几乎都被崔胤选中,还给安排了重要岗位。
如此一来,崔胤组建的这支新军就被朱温架空了,崔胤对此毫不知情,反而兴冲冲地加紧操练,还任命京兆尹郑元规为六军诸卫副使,心腹陈班为威远军使。
不过这一切都在朱温的掌控之中,朱温并没有对他采取措施,而是静观其变。
到了当年十月,突然发生了一起意外事件,朱温留在京城的侄子朱友伦在打马球时莫名其妙坠马身亡,消息传来朱温悲痛万分。
朱友伦是朱温二哥朱存的儿子,朱存和朱温一同投军,后来在跟随黄巢转战岭南时战死,留下的两个孩子朱友宁和朱友伦都被朱温当做亲生儿子看待,不久前朱友宁与王师范作战身亡,现在朱友伦又这样不清不楚地死亡,二哥朱存算是绝后了,这让朱温难以接受。
盛怒之下朱温怀疑是崔胤为了控制京城宿卫,所以暗中派人害死朱友伦,此时真相已经不重要了,只要朱温有这种想法,崔胤的命运也就注定了。
朱温见昭宗的儿子德王李裕年龄已大,要是德王继承了皇位,一定会成为自己篡位的障碍。他有次偷偷对崔胤说,李裕曾被宦官拥立为帝,这种人怎么还能留着?你应该劝天子将他杀掉!崔胤将此话转告昭宗,昭宗又询问朱温,朱温道:“这是你们的家事,为臣岂敢议论?崔胤没安好心,想把臣卖了!”
昭宗表面上不动声色,不过心里很清楚,想杀德王的就是朱温!他有次随口对蒋玄晖说:“德王是我的爱子,朱温为什么要杀他呢?”蒋玄晖立即将这些情况汇报给了朱温。
朱全忠帐下文武之中,惟养子朱友恭心眼最多,且心胸阴险。有次朱全忠对朱友恭说:“当今圣上对孤王已经心生怨恨,我儿可有良策?”
朱友恭道:“父王何不来个敲山震虎,杀鸡儆猴。”
朱全忠问道:“此话怎讲?”
朱友恭道:“长安宫廷之中,多有万岁身边耳目,父王可奏请迁都洛阳,使万岁再无依赖之人。若有不愿迁都者,必是异心之人,父王将其处死。此乃一举两得。”
朱全忠点头道:“吾儿妙计,明日我便奏请皇上迁都。”
次日朱全忠入朝奏道:“臣启陛下,长安贵为大唐之都,历经黄巢贼寇作乱,百姓不耕种,商贾不往来,实乃颓废之兆也,臣请陛下迁都洛阳。”昭宗现在想躲朱全忠都躲不开,一听迁都更是不情愿。宰相崔胤看了朱全忠一眼,对昭宗道:“臣以为陛下不可迁都,想我高祖皇帝在长安开基,传帝十九世,祖先开基宝地岂可变更。”
京兆尹郑元规也随声奏道:“崔丞相所言极是,长安自汉代便是龙脉祥瑞之地,万不可违背祖制。”朱全忠见崔、郑二人反驳迁都之事,于是怀恨在心。
退朝之后,朱全忠命养子朱友恭率一千人马分别查抄崔胤、郑元规二人府第。等到次日早朝,昭宗见崔胤、郑元规未曾上朝,便问朱全忠道:“梁王,今日崔胤与郑元规二位爱卿为何不来早朝?”
朱全忠答道:“崔、郑二人犯下谋逆之罪,臣已将二人缉拿。”遂命朱友恭将崔胤与郑元规押上朝堂。崔胤一看朱全忠就骂道:“朱全忠你这个乱臣贼子,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一定不得好死。”郑元规也随声大骂。
朱全忠怒道:“你二人安敢在朝堂之上乱咬乱骂,实乃目无君主。金瓜武士安在?”只见朝门外涌入官军数人,个个手持金瓜锤。朱全忠怒道:“将这二人给我金瓜击顶!”只见崔胤、郑元规被按在朝堂门外,“啪!啪!”两锤,二人被砸得脑浆迸裂,惨不忍睹。
朱全忠在朝堂之上肆意胡为,吓得群臣无人敢言。朱全忠道:“臣请陛下三月之后迁都洛阳。”昭宗吓得哆哆嗦嗦,低声言道:“朕准奏。” 正是:
指鹿为马臣欺君,
滥杀无辜豺兽心。
空叹社稷无明主,
却教泼痞耍威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