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罗隐出山 一

第124章 罗隐出山 一

段文楚这时还不知道,一些与他臭昧相投的人纷纷前来道贺。正当狐朋狗党们聚集在大厅中饮宴时,家人从门外狂奔进来。大声呼叫:“刚才一匹五色白马突然进入马厩中,咬伤马群,又穿堂而过,朝这边来了。”段文楚哪里管得了许多,强行上前拥抱玉娥,这时五色白马凌空而降,向着他踢咬不止,段文楚逃离偏房叫来家人,回头一看,白马早已无影无踪。

段文楚正在惊恐气愤,一位白须老僧上门化缘。家人见他颇有道骨仙风,于是请他指点迷津。老僧沉吟道:“此府有白马作崇,将不利于主人,其祸乃由一女子带来,此女子为不祥之物。”家人听了老僧的话十分信服,忙向他讨教避祸之法。老僧颇为神秘地说:“可将此女子转送他人,即可移祸他人,以代主人受殃。”家人赶紧把这些话禀报给段文楚,段文楚深信不疑。他想:“这祸转嫁给谁呢?”近日来令他咬牙切齿、恨之入骨的莫过于江南才子罗隐了,他竟然在文中嘲讽自己,何不把这女子送给他,表面上做了人情,实际上转祸于他,让他身受其害,正好出自己一口恶气。

主意打定,段文楚假装好心好意地命人叫来薛妈,言明自己准备置办盛妆,将裴玉娥嫁给罗隐。薛妈听了心中暗喜,寻机进了偏房,把真象悄悄告诉裴玉娥,裴玉娥半信半疑地问:“罗隐果然到了京城吗?”

为了慎重起见,薛妈又出去找人打听,确定罗隐就在京城。于是回来安抚玉娥,玉娥自然喜不胜收。

罗隐一时难以相信,世间竟有这样的巧事,他还以为此生再也见不到玉娥了呢。薛妈见罗隐对玉娥仍是一片真情,便把洪涛中救玉娥、玉娥客居长安、被抢入段府及玉马闹段府的事详细叙述了一遍。罗隐又惊又喜、又痛又怜,于是连忙答应了段文楚赠送美女的好意。

由于段文楚暗中作梗,罗隐这一年又没考中,但他却意外获得了一位知己,第二天就带回老家.

新婚之夜,,罗隐仍然疑惑不解:“今日之会,莫不是在梦中吧?”裴玉娥从裙带上解下玉马坠说:“如果不是它,我早就成为黄泉之下的人了。”罗隐见了玉马坠诧异道。“这是我幼年所佩之物,曾在黄鹤楼送给一位老僧,为何到了你的手中?”玉娥把玉马坠的来历、老僧对他说的话以及玉马坠化成白马闹段府的事历数了一遍,两人才知是玉马坠成就了他们的情缘,心中对老僧感激不已。

结婚以后,罗隐又继续参加考试,陆陆续续考了十几年,还是考不中。

据说罗隐有一次去考试,可能觉得考得不错,晚上喝花酒时与一个叫云英的妓女在一起,彼此印象很深刻。

十二年后又一次落榜,罗隐去喝酒解愁。谁料有情人实在有缘,又碰上了英姑娘。

云英抚掌大笑,“罗秀才犹未脱白矣!”笑他还不能中举而穿绿衣。罗隐自我解嘲地写了首诗:

“钟陵醉别十余春,

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赠妓云英》)

她以为,以他的才华,早就应该功成名就。

他以为,以她的美貌,早就应该嫁入豪门。

可惜——

她惊讶于他的布衣之身!

他诧异于她的风尘之道!

两个大大的感叹号,让我们实在不得不感叹生活有时候比电影更有喜感。

为什么会这样呢?

哎,可能是我们真的都不如别人吧!

一点自嘲,一点自伤,一点无奈,一点怀疑,一点委屈!但我却读出一腔热泪……

我们努力的拼搏,为什么还是过着不如他人的生活?幸福,真的注定与我们无缘?

罗隐多次赴考,落榜落得没了脾气,跟随他的小书童有次对他说:“少爷啊,你天天背的之乎者也连我都听成熟经了,再考不上,我可不跟你跑来跑去了……”

日往月来,星移斗换,不觉又十载有馀。时僖宗乾符三年,黄巢作乱,天下骚动,万姓流离。君王幸蜀,民舍宫室悉遭兵火,一无所存。晋王李克用兴兵灭巢,僖宗龙归旧都,天下稍定,道路始通。

罗隐恃才自傲,经常借古讽今,对当时唐朝的政治、风气多有批评,时不时拿朝中的显贵开涮。他口无遮拦,简直就像豪猪一样,满身是刺,甭管是谁,谁碰扎谁,扎哪算哪。

这天罗隐乘船游历,兴之所至,即兴赋诗。船工不知趣地打断,告诉他舱中有朝廷官员。罗隐大怒:“什么达官贵人!我罗某人用脚趾头写点东西也比他强!”船舱中坐的正是当朝大臣韦贻范(后来做过宰相),听了罗隐的话,心中恨之不已。从此,罗隐狂妄不羁之名传遍朝中。

国计已推肝胆许,

家财不为子孙谋。

读这样的诗句,我们很难想象是出自千年前的罗隐之手。这观念,就算放在现在也还是三观正的很,当时更难得可贵。

别人都在说瑞雪兆丰年,他却对《雪》别有所想:

尽道丰年瑞,

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

为瑞不宜多。

视角独特,又言词犀利。好多时候,即便是挺普通的事,搁他嘴里说出来都别有一番味道。

除了诗外,罗隐的讽刺小品文,更是独步古今。时人所谓“谗书虽胜一名休”的《谗书》即为罗隐所著,该书在小品文或讽刺散文方面成就很高。鲁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机》中曾称赞该书“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这句评语无疑是对罗隐才华的最好诠释。

他只是考不中而已,与才华无关,也许真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吧。

罗隐赶考不中,不过说什么就灵验什么。大家都想讨他说好话,又怕罗隐讲坏话。

有个财主得了一个孙子不满足,还想再要几个,以图“儿孙满堂”。为孩子办“对岁酒”的时候,财主想讨罗隐讲一句“孙多”的应验话,做了满桌的“酸菜”。什么甜酸鲤鱼、甜酸排骨、卤酸扣肉等,五花八门,样样关酸。财主亲自陪罗隐入席。菜上来了,众宾客举杯动筷,狼吞虎咽。老财主频频劝酒,满面春风,接着问宾客: “这味道是不是酸(孙)多?众宾客七嘴八舌地说:“酸(孙)多!真酸多!”财主一听吉利话,乐得眉开眼笑,又夹一块卤酸扣肉送到罗隐面前,满以为他也会说一句“酸(孙)多”。谁知罗隐一咬那块卤酸扣肉,大叫道:“哎哟!酸死了!”

结果宴席还没有散,财主的孙子果真死了。一场庆喜的“对岁酒”,竟变成了晦气的“丧家酒”。

后来罗隐流浪天下,为了谋生,十几年里,他的足迹踏遍江、浙、皖、赣、湘、鄂、蜀、陕等实力藩镇,可谓颠沛流离。即便是在仰人鼻息的幕僚生活中,也始终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呆不下去的原因也许是多种多样的,但想来多半和他率真、狂狷、好讥讽的性格有关。

由于喜欢讥讽,罗隐好几次差点丢了性命。

37岁那年,他去拜见淮南节度使高骈。高骈酷爱神仙巫术,整天价装神弄鬼。罗隐看不惯,就写诗讥讽他,结果被人告发了。高骈大怒,连夜派快船去捉拿罗隐。幸亏他跑得快,不然就把小命给交待了。

几年后王仙芝起义,朝廷派招讨使宋威前去镇压。罗隐指责他畏缩不前,写信教训他说:皇帝将八十三州交给你,是让你剿贼的,你就这表现吗?宋威看了非常生气,心想你一个白丁,也敢教训我吗?于是派人去找他,想和他说道说道,结果这一次罗隐又跑了。

后来有一天,唐昭宗想把名满天下的罗隐录用,有大臣立刻举出罗隐的《华清宫诗》:

“楼殿层层佳气多,

开元时节好笙歌。

也知道德胜尧舜,

争奈杨妃解笑何!”

唐昭宗见他竟敢把玄宗那点风流韵事写到诗中,还捎带讽刺,于是气呼呼地说:这什么人啊,赶紧给我滚吧。

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不待见他。罗绍威对他就很好。

罗隐辗转来到北方之后,经过著名的军镇魏博军(今河北省邯郸市)时,给节度使罗绍威写了封信,自叙家世,称罗绍威是自己的侄子(鬼知道从哪里论来的)。邺王府官吏非常生气地说:“罗隐一介布衣,竟敢视大王为侄子,实在无礼。”罗绍威却道:“罗隐名满天下,素来瞧不起王公贵族,现在他能到我这里,让我做他的侄子,这是我的荣幸。”于是,罗绍威在城外大摆仪式,行晚辈跪拜礼,隆重欢迎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叔父”,罗隐毫不谦让,坦然接受。

罗绍威好酒好菜招待了一段时间,罗隐吃得心满意足,抹抹嘴,拍拍屁股,又回到浙江老家。

除了罗绍威,割据青州的王师范也很喜欢罗隐的诗,经常派人送信送财物给罗隐,求他赠诗,得到后便大喜不已,爱不释手。有个朋友中了进士,罗隐写诗祝贺,朋友的父亲却说:“儿子及第我并不高兴,高兴的是得到罗公的诗文一篇。”可见罗隐在当时的名气之大。

却说钱镠听了樵夫之言,急忙打听罗隐住处,樵夫指点之后,钱镠便往村中去了。

一会儿见有竹园一座,钱镠轻叩竹门,见一小童开门。钱镠问道:“此宅可是罗隐罗昭谏之宅?”

小童打量钱镠一番道:“正是,敢问官爷可是兴兵南征的临安钱镠将军?”

钱镠一听大惊道:“在下正是钱镠,不知仙童如何知道本官姓名?”

小童道:“我家师傅昨夜观星象,说今天必有贵人来访,江浙首贵乃临安钱镠也。”

钱镠笑道:“你家师傅果然神算,有劳仙童带我前往拜访。”

小童道:“钱将军可随我来。”钱镠令左右门外守候,自与小童前往内宅,小童引钱镠进入内堂,见一书生模样之人正秉烛而读。小童躬身言道:“师傅,钱镠将军已经迎到。”

罗隐放下书本转身相迎,只见他身长七尺风骨奇伟,发髻之上扎着一顶清风五行冠,身着青色长衫。钱镠拱手行礼道:“临安钱镠,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南征之余特来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