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3年,咸阳宫。恢宏的宫殿内,灯火夺目,将雕梁画栋照得金碧辉煌。秦始皇嬴政高坐在龙椅之上,头戴沉重冕旒,身着玄色龙袍,周身散发着唯我独尊的霸气,冷峻目光扫视着殿下群臣。
宴会行至高潮,仆役们鱼贯而入,端上琳琅满目的珍馐美馔,还有自西域远道而来的葡萄美酒,馥郁香气瞬间弥漫整个大殿。大臣们纷纷起身,双手高举酒杯,高呼万岁,声浪一波接着一波。嬴政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满意的浅笑,轻轻端起酒杯抿了一口。
这时,博士仆射周青臣快步上前,脸上堆满了崇敬,高声赞颂道:“陛下,自上古至今,无人能与您的威德相媲美。您荡平六国,平定天下,废除分封旧制,设立郡县新章,使得百姓安居乐业,这全仰仗陛下的英明神武啊!”嬴政听闻,笑容愈发明显,眼中满是自得。
然而,博士淳于越却满脸不悦,他站起身,整了整衣冠,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并非如此。殷周两朝传承千余年,皆因分封子弟与功臣,使其作为朝廷的有力辅佐。如今陛下坐拥天下,可子弟却沦为普通百姓,一旦出现如齐国田常、晋国六卿那般的乱臣贼子,又有谁能前来救援呢?做事不效法古人却能长治久安的,臣从未听闻。周青臣当面阿谀奉承,实在算不上忠臣。”
嬴政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手中酒杯轻轻放下,目光如炬,转向丞相李斯,沉声道:“丞相,你怎么看?”
李斯身形高大挺拔,身着鲜艳的红色丞相朝服,头戴巍峨冠冕,大步向前,整个人气宇轩昂。他微微欠身,恭敬说道:“陛下,时代已然不同。五帝的制度各不相同,三代的制度也并非一脉相承,皆是依据时代的变化来治理国家,并非有意相悖,而是时势使然。如今陛下开创千古未有的大业,建立万世不朽的功勋,这岂是那些迂腐儒生能够领会的?淳于越所言不过是三代的陈旧之事,哪里值得陛下效仿呢?”淳于越一听,顿时急了,连忙反驳:“丞相此言差矣!儒家经典乃是先王智慧的凝结,是教导百姓、治理国家的根本所在。倘若不遵循古训,人心将无所适从,国家又怎能长治久安?”李斯冷笑一声,目光犀利如刀,直直地看向淳于越:“淳于博士,如今天下刚刚平定,陛下威德传遍四海。然而,那些儒生不学习当今的法令,却一味尊崇古代,借此非议当世,蛊惑百姓。如今私学盛行,人们各以自己所学的理论来评判朝廷政令。若不加以禁止,陛下的威严必将受损,政令又如何能顺利施行?”嬴政微微点头,李斯的话正中他的心思。这些年,他南征北战,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才统一六国,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他渴望权力高度集中,绝不容许有人质疑他的决策,更不允许有人借古讽今,扰乱他苦心建立的秩序。李斯见嬴政认可自己的观点,趁热打铁,继续说道:“陛下,臣恳请下令,史官所藏的史书,除秦国史记外,其他各国史书一律焚毁。除博士官掌管的书籍,天下有敢私藏《诗经》《尚书》、诸子百家著作的,都要送交郡守、郡尉处,一并烧毁。有敢私下谈论《诗经》《尚书》的,处以死刑;借古非今的,满门抄斩。官吏若知情不报,与犯人同罪。命令下达三十天仍不烧书的,处以黥刑,罚作筑城的劳役。仅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籍可以保留。若有人想学习法令,就以官吏为师。”嬴政沉思片刻,缓缓吐出两个字:“准奏。”这道命令一下达,整个天下为之震动。咸阳城的大街小巷,人们都在议论纷纷。百姓们但凡家中藏有禁书的,皆是人心惶惶。此时,在咸阳城一条幽静小巷中,有一座古朴小院,里面住着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方敬。他满头银发,却学富五车,家中藏有众多珍贵书籍。得知焚书令后,方敬心急如焚,双手颤抖着抚摸一卷《论语》,老泪纵横:“这可是圣贤之言啊,怎么能说烧就烧?”他的孙子方旭,年轻气盛,满脸愤慨:“爷爷,这焚书令简直荒谬至极!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珍贵书籍被毁掉。”
方敬长叹一声,无奈道:“孩子,我们又能有什么办法?抗令可是要杀头的,不能白白送命啊。”方旭握紧拳头,眼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这些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一旦被毁,将成千古之恨。”方敬沉思许久,说:“或许我们可以把书藏起来,先躲过这一劫。”
于是,祖孙俩趁着夜色,在院子里悄悄挖了个深坑,小心翼翼地将珍贵书籍放进去,用土掩埋好,又在上面种上花草,伪装成普通花园。
然而,风声越来越紧,士兵开始挨家挨户搜查。方敬家所在的小巷也未能幸免。一天,一群士兵气势汹汹闯入,为首的校尉大声喝道:“老头,把你家藏的书都交出来,不然休怪我不客气!”
方敬强装镇定:“军爷,我家都是普通百姓,哪有什么禁书?”
校尉冷笑:“哼,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这些读书人就爱藏这些东西。给我搜!”
士兵们立刻冲进屋内,翻箱倒柜,家里瞬间一片狼藉。方敬和方旭站在一旁,心中忐忑不安。就在这时,院子里一名士兵喊道:“校尉,这里好像有问题!”校尉快步过去,看到院子里花草有翻动痕迹,一挥手:“给我挖!”方敬和方旭的心瞬间提到嗓子眼。很快,士兵挖到了藏在地下的书籍。校尉拿起一卷书,得意道:“哼,果然不出我所料,你们竟敢违抗陛下命令,藏有禁书。来人,把他们带走!”方敬和方旭被士兵押着走在咸阳城街道上。两旁百姓纷纷投来同情目光,却无人敢出声。方敬望着天空,心中满是绝望:“难道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真的要毁于一旦了吗?”此时,郑帅正站在街边的角落里,目睹着这一切。他也不知为何,竟穿越时空来到了秦朝,成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他满心焦急,却又清楚自己无法改变这既定的历史轨迹,只能无奈地看着悲剧一幕幕上演。焚书事件还未平息,又一件大事发生。秦始皇一心追求长生不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派方士卢生、侯生等人出海寻找仙药。然而,数年过去,这些方士一无所获。他们害怕受到惩罚,私下议论秦始皇的为人和执政,随后畏罪潜逃。秦始皇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卢生等人,我如此尊崇,赏赐丰厚,如今却诽谤我,加重我的不仁之名。那些在咸阳的儒生,我派人查问,竟有人制造妖言,蛊惑百姓。”于是,秦始皇下令御史审讯咸阳的儒生,彻查此事。御史们为讨好秦始皇,严刑拷打,逼迫儒生互相揭发。一时间,整个咸阳城被恐怖气氛笼罩。
有个名叫刘平的儒生,平日里与卢生等人交往密切。被抓后,在严刑拷打下,为减轻自己罪责,胡乱攀咬他人。御史们借此大做文章,牵连出四百六十多名儒生。
秦始皇下令将这些儒生全部坑杀。消息传出,百姓惊恐万分,街头巷尾都在悄悄议论。咸阳城外的一处山谷里,四百六十多名儒生被绳索捆绑,押解到这里。他们面容憔悴,眼神中满是恐惧和绝望。
“我们到底犯了什么罪?为什么要杀我们?”一个年轻儒生大声呼喊。“不过是读了几本圣贤书,说了几句实话,就要被处死,这还有天理吗?”另一个儒生悲愤交加。士兵们挥舞着皮鞭,驱赶他们走向一个巨大的深坑。天空阴沉沉的,仿佛也在为这场悲剧默哀。“苍天啊,你睁开眼看看吧!”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儒生仰天痛哭。坑杀开始了,儒生们的呼喊声、哭叫声回荡在山谷。泥土一锹一锹被铲进坑里,渐渐掩埋了他们的身体。鲜血染红了土地,也刺痛了每一个人的心,包括在一旁默默观看的郑帅,他心中五味杂陈,却无力阻止。这场浩劫过后,整个天下陷入死寂。曾经繁荣的文化遭受沉重打击,无数珍贵典籍化为灰烬,无数的学者失去生命。焚书坑儒,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无法抹去的伤痛,也让秦始皇嬴政的形象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多年以后,当人们再次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感慨万千。有人说,秦始皇的做法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其必然性;也有人说,他的手段过于残忍,对文化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是历史的罪人。无论如何,这段历史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让人们明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多么的重要,而权力的行使又应该受到怎样的制约和监督。而郑帅,带着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回到了自己的时代,他深知,自己见证的不只是一段历史,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次沉重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