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南直往事(3)不了情暂撮土为香

  • 红楼密码
  • 洪思
  • 3048字
  • 2025-04-08 08:12:22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有一个“不了情暂撮土为香”的奇怪情节。

话说九月二日是王熙凤的生日,贾母为凤姐大办生日,这一天又是大观园群芳相约第一次结社。然而就在这个热闹隆重的日子,作者笔锋一转,突然写宝玉一大早一身缟素,带着小厮茗烟跑到北门郊外,遇到一个“水仙庙”,在此进行了一番奇怪的祭拜,然后又匆匆返回。

这个情节诡异之处在于,作者叙事喜欢层层铺垫,前面都在大讲如何热闹筹备凤姐生日和如何结社,对宝玉要去祭拜一事未置一笔。作者也借探春、李纨之口,道出此事蹊跷:“断然没有的事。凭他什么,再没今日出门之理”“今儿凭他有什么事,也不该出门”。

如此突兀的反转,作者一定是提醒读者:这里有考证,留意。

这段文字前前后后也没提宝玉为什么祭拜、祭拜谁,甚至祭拜时宝玉都未出一言,整个过是茗烟在祈祝,茗烟也不知道宝玉要干什么,只说:

只有今儿这一祭祀没有告诉我,我也不敢问。只是这受祭的阴魂虽不知名姓,想来自然是那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聪明极俊雅的一位姐姐妹妹了。

宝玉回到贾府后遇到玉钏,问“你猜我往那里去了?”玉钏不答,只管擦泪——我们这才可以推测出来:可能是玉钏姐姐金钏的祭日。但奇怪的是,作者一贯风格都是把细节揉烂碾碎展现给读者,在这里却遮遮掩掩,又是在提醒:这里有考证,留意。

那么这个祭日是金钏的周年祭吗?肯定不是。因为金钏投井是在五月,书中交代很清楚,但宝玉祭拜是在九月。

作者在“凤姐泼醋”一大段精彩的文字后来了个闲笔:“今日也是金钏儿的生日,(宝玉)故一日不乐”,意思是这日是金钏生日,所以宝玉进行了祭奠,总算把这段奇怪情节圆过去了。

如果说因金钏生日进行祭奠,大有说不通之处。宝玉又是全身着素,又是要焚檀、芸、降三种名贵香料,茗烟也直说是在“祭祀”,分明就是一个祭祀仪式。诞辰日进行追思缅怀是有的,但中国历来都没有在诞辰日祭祀亡者的传统。再则,这天是金钏生日,更是凤姐生日,在凤姐生日去纪念一个死人的生日,宝玉就不觉得犯忌讳吗?就不能等一等,在百日或者周年的时候去祭奠吗?

可见所谓“金钏生日”只是幌子,把不合理情节圆过去。

识破了作者的障眼法,我们可以继续推理:对于逝者,除周年祭奠之外,最重要只能是百日祭!

作者兜这么大的圈子,一定是要突出“百日”这个关键数字,用凤姐生日九月二日,让读者推理出一个敏感不能直言的日期:

百日是三个月零十天,九月二日的前一百天就应该是——五月二十二日。

这是一个敏感的日子吗?是!

这是弘光皇帝在芜湖被俘的日子,是标志弘光朝廷结束的日子,也是标志明朝分崩离析的日子。

历史学家通常将崇祯自缢视为明朝结束的标志,这是站在满清的角度看问题。但站在明朝角度,弘光政权是崇祯政权的延续,弘光政权还掌控着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还保持着中央集权。最关键一点:南京是明朝首都、祖陵所在,南京在就意味着明朝还在。

弘光灭亡后,才出现多王并立、军阀纷纷割据的局面,明王朝也才由此分崩离析。所以五月二十二日是老朱家“树倒猢狲散”的标志,其重要性程度并不亚于崇祯自缢的三月十九日。

那么作者是在借贾宝玉祭奠弘光朝廷覆灭吗?或有此意,但在“水仙庙”井台上祭祀,祭祀又与投井的金钏有关,说明这场祭祀与“水”有关联。

弘光元年(1645)五月二十二日,弘光皇帝被俘的过程颇为惨烈,在长江江面上演了一出壮烈殉国的悲剧。

话说弘光皇帝从南京逃出来,投奔驻防芜湖的靖国公黄得功。

黄得功是行武出身,号“黄闯子”,因军功晋升至总兵,在南明开局的“迎立之争”中,与江北四镇其他将领一起拥立弘光帝,以定策之功获封靖国公。黄得功部在江北四镇中最能打,对朝廷也最忠诚。左良玉发动“清军侧”叛乱时,黄得功在铜陵截击左军,将其击溃。清军南下时,江北四镇其它三镇纷纷望风而降,被击溃的左良玉部也投降了清军,唯有黄得功部坚持战斗。

弘光皇帝逃到黄得功军营中,黄得功大惊,哭道:“陛下死守南京,我辈还能拼死一搏,为何听信奸人谗言,逃到这里来?我正与清军对峙,如何能够保护圣驾?”朱由崧说:“除了爱卿我没有依靠了呀!”黄得功哭道:“我愿意为陛下效死。”

五月二十二日清兵追至芜湖,黄得功与清军激战中受伤,手臂几乎断掉,他用衣服把手臂捆起,坐小船督战,叛将刘良佐在岸上大呼劝降,黄得功怒骂,然后被刘良佐部下一箭射中咽喉,黄得功见已经无法挽回,大呼“黄将军男子,岂为不义屈!不济,命也”,刺喉自尽。他的妻子看大势已去,把军中物资沉于江中,自刎而死。

清军继续劫营,负责保护弘光帝的中军翁之琪看已无力回天,投江而死。翁之琪的部下田雄、马得功投降,将朱由崧献出。

“不了情撮土为香”这一幕要祭奠的,应当就是黄得功、黄妻、翁之琪等人在江上殉国之事,茗烟口中所说“那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聪明极俊雅的一位姐姐妹妹”,就是指这些殉国的英灵。

小说在回尾再次点明了这一寓意。宝玉回到贾府后,“当日演的是《荆钗记》。贾母薛姨妈等都看的心酸落泪,也有叹的,也有骂的”。

《荆钗记》讲的是什么故事呢?

讲的是贫苦出身的王十朋,新婚不久便与妻子玉莲相别,进京赶考得中状元。丞相万俟欲招王十朋为婿不成,恼羞成怒,将其调至广东任职。中间又有坏人作梗,诈称王十朋已经入赘相府,玉莲的继母就逼其改嫁,玉莲誓死不从,投江殉节。王十朋得知玉莲投江,悲痛不已,前往江边祭拜--其实玉莲并未死,被人救起后又与王十朋巧遇,最后夫妻大团圆。

作者用《荆钗记》点出宝玉的祭拜的是一件投江殉节的事情,又用“五月二十二日”,点明了黄得功等人的身份。宝玉祭拜的地方是在“水仙庙”,书中已经说明“水仙”就是“洛神”,在洛神庙祭拜,也就相当于在江边祭拜了。

黛玉看《荆钗记》“男祭”这一出时,有一段评论:

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笔者揣测,作者不仅借宝玉的纪念黄得功等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也在纪念南明历史上投水殉国的忠烈们。作者就像贾宝玉一样,祭奠时什么也没说,也不知他是否真有此意,笔者姑且当一回茗烟,在这里代《红楼梦》作者纪念一番吧:

杨廷麟,隆武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1646年苦守赣州半年之久,十月四日城破投水而死,时年三十八岁。

万元吉,总督江南湖广诸军兵部尚书,与杨廷麟共守赣州,城破投水而死,时年四十三岁。

陈子龙,有明朝第一词人之誉,弘光覆灭后参加义军抗清,1647年五月被俘,十三日押赴南京途中投水殉国,时年三十九岁。

张家玉,与陈邦彦、陈子壮并称“岭南三忠”,1647年永历皇帝逃离广东后,“岭南三忠”组织义军在在广州、增城、清远、高明一带阻击清军,互为犄角。1647年十月,张家玉与李成栋大战于增城城外,战十日,兵败身负重伤跃入野塘而死,时年三十三岁。

“岭南三忠”的陈邦彦守清远,城破投水殉国,被拉起。清军劝降不得,1647年九月二十八日遭凌迟而死,时年四十四岁。“岭南三忠”的陈子壮退守高明,城破被俘,清军将领佟养甲以其幼子要挟陈子壮降清不得,1647年十一月初六施以锯刑,将陈子壮锯为两半,时年五十一岁。

金声桓,左良玉部将,随左梦庚降清,任江西总兵驻守南昌,1648年正月反正归明,号称二十万众,江南为之震动。后清军围困南昌,1649年正月十九日城陷,金声桓投塘殉国。

......

《红楼梦》在这一回中有一段描写:

宝玉进去,也不拜洛神之像,却只管赏鉴。虽是泥塑的,却真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态,“荷出绿波,日映朝霞”之姿。宝玉不觉滴下泪来。

让我大胆揣测一下作者的意思:投水殉国的忠烈们,你们的英灵都已化作水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荷出绿波、日映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