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座次安排应有序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不学礼,无以立”,中国最早的礼中最重要的礼,可以说就是饮食之礼。检验一个人修养的最好场合,莫过于集群宴会。因此,“子能食食,教以右手”(《礼记·内则》),家庭启蒙礼教的第一课便是食礼。而中国宴会繁缛食礼的基础仪程和中心环节,即是宴席上的座次之礼——安席。史载,汉高祖刘邦的发迹就缘于他在沛县令的“重客”群豪宴会上旁若无人“坐上座”的行为。《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会的座次是一种规范:“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此即顾炎武所谓:“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这是室内设宴的座礼。

隋唐以后,出现了方形、矩形等形制餐桌,座次之道也随之改变。圆桌是为了满足聚会人数多和席面大的要求而产生的,如今在许多家庭中普遍使用,还有餐饮业及机关企业食堂的宴会,也经常使用圆桌。其座次一般是依餐厅或室的方位与装饰设计风格而定,或取向门、朝阳,或依厅室设计装饰风格所体现出的重心与突出位置设首位。通常服务员摆台时以口布折叠成花、鸟等造型,首位造型会非常醒目,使人一望而知。而隆重的大型宴会则往往在各餐台座位前预先摆放座位卡(席签),所发请柬上则标明与宴者的台号。这样或由司仪导引,或按图索骥、对号入座,自然不易出错。

一次,小西参加别人的70岁大寿的生日宴会,由于堵车迟到,小西到现场时参加宴会的人已经来得差不多了。小西想趁着没人注意,闪进场再找个空位坐下来,可是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人,根本不见有空位。突然,小西看到一个空座,他赶紧三步并作两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入座,并与同桌的客人打招呼,同桌的客人尽管都给予了回应,但表情都十分尴尬。小西只当那不过是别人不认识自己的正常反应,也就不多想了,安下心来等待开席。过了一会儿,小西感觉众人都将目光转向他,心里正纳闷呢,这时,有一位先生指了指他身后,小西转过身一看,只见后方墙壁上竟挂着巨大的红色“寿”字,原来小西情急之下竟坐了寿星公的位置,他顿时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尴尬地站了起来,在好心人的指点下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小西心想:“唉!要是有个地洞,我一定钻进去。万众瞩目啊!脸丢大了!”

小西由于疏忽大意,一不小心,喧宾夺主,惹来众人“关注”的眼光,场面好不尴尬。尽管小西此举是无心之过,可在场的其他与宴者不会这么认为,他们只会觉得小西是个不懂座次之礼的人。何为座次之礼呢?在我们参加宴会时,除了要知道自己当天所扮演的角色外,还要了解男女主人在餐桌上的位置、男女主宾的位置,以及其他男女陪客的位置,然后再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入座,切不可像小西一样做出喧宾夺主的行为来。

在中国的饮食礼仪中,坐在哪里非常重要,宴席位次的设定,属约定俗成,故其时空差异性较大,而依我国时下理念习尚,则首论职务尊卑,次叙年齿,后及性别(先女后男)。当然,这都是首席座位确定之后再循行的一般模式。

坐在主座上的通常是买单的人。主座是指距离门口最远的正中央位置;主座的对面坐的是邀请人的助理,主宾和副主宾分别坐在邀请人的右侧和左侧,居第三位;第四位的客人分别坐在助理的右侧和左侧。让邀请人和客人面对而坐,或让客人坐在主桌上都算失礼,中国的文化讲究不让客人感到紧张。

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邀请人可以指定客人的座位,自己的部下或晚辈也可被安排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分配座位,以暗示谁对自己最重要。

应酬策略

中国历来就是礼仪之邦,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参加宴会的时候,除了要知道自己当天所扮演的角色外,也要了解男女主人在餐桌上的位置、男女主宾的位置,以及其他男女陪客的位置。然后按照自己扮演的角色入座,才不致失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