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灰度思维:华为工作哲学的精髓》:华为的开放 妥协与灰度

华为,这家1987年成立的民营企业,在2019年时一度成为全球的焦点,并借此演变成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符号与管理现象。华为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全体华为人的工作哲学。在华为逆势增长、不断胜利的进程中,其底层逻辑和最重要的精髓之一,就是任正非提出的灰度思维。

——

2007年12月,任正非在中国香港与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进行了一次会谈。在这次会谈中,任正非阐述了华为成长和成功的思想逻辑,并第一次将“开放、妥协、灰度”三个词并列在一起,认为这是华为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快速发展的秘密武器。

事实上,不管是开放,还是妥协与灰度,既是任正非作为一个领导者的风范和管理艺术,也是贯穿整个华为的文化精髓。

2015年初,任正非在人力资源委员会干部沟通处的座谈会上讲道:“一个不开放的文化,就不会努力地吸取别人的优点,逐渐就会被边缘化,是没有出路的;一个不开放的组织,迟早也会成为一潭死水。在我们前进的路上,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必要的妥协是重要的。没有宽容,就没有妥协;没有妥协,就没有灰度;不能依据不同的时间、空间,掌握一定的灰度,就难有审时度势的决策。开放妥协的关键是如何掌握好灰度。”

开放,一直都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华为灰度管理最基本的态度。开放是封闭的对立面,意味着贯通与流通,意味着交互与交换,意味着竞争与创新,更意味着气度与格局。作为一家通信设备企业、一家信息经济领域的核心供应商,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华为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并且还要从商业逻辑到商业行为均保持最大限度的开放态度。开放是与环境同频的心态,也是与发展同步的格局,因此,任正非一再强调:华为开放就能永存,不开放就会昙花一现。

妥协,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指敌对的双方彼此退让部分意见、原则等,以消除争端,谋求合作或稳妥适当的结果。这一思想在华为体现为一种战略聚焦的思想,也是华为在战略层面紧抓战略焦点的立场。

华为的妥协,其实是要在经营管理中努力做到求同存异。任正非曾说:“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凡是人性丛林里的智者,都懂得在恰当的时机接受别人的妥协,或者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灰度的概念可能是最难理解的,它是任正非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是他认知与洞察管理世界的坐标。

灰度思维,最早在1997年就出现在任正非的思想体系之中。这一年,华为制定了《华为基本法》。任正非讲道:“我们的《华为基本法》本身没有一个最终明确的态度,它是模糊、混沌中的一条光束,大家都逐渐向它靠拢,靠拢过程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如果我们的《华为基本法》最后产生明确的结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那么我们本身也失败了。”

这里面讲到的“模糊”“混沌”等,即是灰度。此后,任正非的灰度思想一直伴随着其管理实践日益丰富和完善。在任正非看来,灰度就是一种常态。他认为,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黑与白,绝对只是数学上定义的,在物理学上是不可能的。物理学上的黑一旦打开,灰尘落上去,就会变成灰。任正非信奉灰度、妥协,而黑与白之间的一个妥协就是灰度。所以,他经常说:领导人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领导人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在任正非的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华为人在工作过程中也非常善于运用灰度思维,并不以是非黑白的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别人,而是尽量模糊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创造灰色的观点,主动包容其他不同的理念和意见,并懂得在工作过程中换位思考、团结合作。在华为内部,在工作时出现意见上的分歧和争论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员工甚至可以公开批评领导,无论是谁,都要虚心接受他人批评。

有一次,一名员工在华为的“心声社区”上留言,吐槽了公司内部的一位高管,认为他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不可取。高管看到有人在社区里公然批评自己,非常愤怒,要求社区负责人一定要给自己查出来这个人是谁。社区负责人感到很为难,但碍于自己职位低,也不好公然违抗对方的命令,于是就找了个机会,私下将这件事告诉了任正非。

任正非知道后十分生气,觉得公司里不应该出现这种享受特权的干部。于是,他立即要求社区负责人将自己的社区账号报给那位高管。高管发现是任正非的账号后,立即偃旗息鼓,以后再也没有提及这件事。

宽容是灰度思维的核心思想,也是领导者在管理和工作中应用的原则和手段。领导者的宽容,不仅可以为企业营造和谐发展的环境,还能有效处理好企业内部与外部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可以说,开放、妥协和灰度是华为文化的精髓,这三者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非单一和独立地存在。开放是妥协的前提,妥协是灰度的途径,灰度则是开放的必然。正如任正非所说:“我们的各级干部要是真正领悟了妥协的艺术,学会了宽容,保持开放的心态,就会真正达到灰度的境界,就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