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如日中天的时代,简盛江从助理编辑一路干到了首席,要闻部主编。这个领域,强调内容为王。身处内容核心,简盛江的目标是王中王。有句较俗的座右铭始终刻在简盛江心里: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
简盛江毕业于国内名校,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学的是新闻传播学。当一名新闻人,成为“无冕之王”,是简盛江打小的理想。长大以后,新闻理想,媒体情怀,一直伴随着简盛江,影响着他的人生,也成就了他的人生。
在家乡,在上小学时代,小小年纪的简盛江就喜欢读各种新闻报刊,还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剪下来装订成一本又一本合集。简盛江的祖父和父亲都在国有单位上班,见简盛江有此爱好,每天下班就多了一个习惯,把单位领导和同事读完“闲置无用”的报纸带回家“发挥余热”。那时候国有单位多的是报刊杂志,小小简盛江在源源不断的“新闻富矿”里认真“挖掘”,积极“储备”。
因为家庭条件还不错,又有国有单位上班的便利,简盛江家在当年是较早购买了电视机的。看电视,别人一般都喜欢追电视剧,或者综艺娱乐节目,而小小简盛江最感兴趣的就是新闻栏目,一到播新闻的时候,他必定专注地守在电视机前,雷打不动。从中央台到省台到市台,简盛江一个也不落下。亲戚们对这个有点“出格”的娃娃连连称奇。
多年后,简盛江果真成为传媒风云人物。彼时,功成名就的他经常受邀给风靡一时的“创客们”开课,他最爱分享这么一段话:成功路上,开始往往很拥挤,芸芸众生止步于此;真的勇士奋力穿过人群,发现后头并没有想象中拥挤,甚至不乏坦途。
简盛江征战的锋报在霈城挺立C位;在全国同行中也赫赫有名。
锋报,不仅报刊本尊领跑,还是传媒人才的“黄埔军校”。
锋报一帮人,不仅创造的效益不菲,传承的文化理念亦领先。
内容和经营是报纸的左右两条腿。凌天宇在锋报经营系统负责右大腿最粗的那根脚趾。
从普通新闻记者到行业“软文”记者到经营领军人物,凌天宇伴随着时代奔跑。那个年代,正是房地产的黄金时代;也正是房地产广告的高光时刻。
凌天宇不是名校毕业,也不是新闻科班出身,他在一所霈城本地普通的师范院校里学的是历史教育。但凌天宇不想当老师,毕业后努力应聘进了一家小报,在那里当记者跑新闻。出去采访有人客气接待、隆重招待,新闻发布会有“签到”之妙,稿件发表有稿费,跟人说起自己在报社上班,往往迎来的是一阵夸赞和羡慕。慢慢地,凌天宇发现自己很喜欢报社这样的地方。
凌天宇本就聪明机灵,文采和口才都不错,加上学历史出身的他“懂”得多,他在这家小报成长很快,脱颖而出。久而久之,凌天宇发现报与报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这家小报跟同城老大锋报之间的影响力和效益待遇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不甘于当一名“小报记者”,凌天宇选择了跳槽。他赶上了锋报一次招兵买马大扩张的机会,凭自己的实力和面试表现拿到了锋报的“入场券”。
不过,凌天宇进入的是锋报经营系统,而不是采编队伍。那时,锋报率先推出行业“专刊”,广招行业采编人员充实广告经营队伍,用“专刊”内容拉动广告经营,算是当时报业广告的一大创举。
凌天宇选择了房地产行业,这个行业正在蓬勃兴起,这个岗位正中凌天宇下怀。凌天宇如蛟龙入海、猛龙过江,迅速找到了将内容和经营完美融合之道,他甚至有时候还能将俗称的“兔稿”写成好稿。好比武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化为无形,无招胜有招,凌天宇在内容推动经营的过程中,追求的也是“不着痕迹,浑然天成”。
是金子总会闪闪发光,是锥子总要崭露头角。没过几年,“战功赫赫”的凌天宇如愿坐上了锋报地产部门总监位置。
时势造英雄。凌天宇和地产经营团队,趁着楼市东风,不断刷新锋报业绩高度。一个亿,两个亿,五个亿,最终突破十亿大关。
与之匹配的是,报纸版面从20个版,30个版,50个版,直到增破100个版。较长一段时间内,百版锋报成为常态。
有读者笑称,良心锋报加量不加价,一元钱买的锋报那么厚一摞,即使读完拿去卖废纸也能赚几个钱。
简盛江和采编同事们至今记得,那一阵他们的出稿量和编版量远超过往。一人多稿,一人多版;一日多班,一班多叠。其中,简首席更是遥遥领先。
锋报市场化程度高,运营机制、薪酬体系、激励政策十分时髦灵活。代理制,项目制,年薪制,竞聘上岗,绩效考核等等,锋报总是先行一步。
眼见每月的奖金数字蹭蹭上升,数倍于前,无论简盛江们,还是凌天宇们,包括二线部门,锋报各条战线上下同欲,激情澎湃。
颜碧秋起初是锋报发行部门的一员。内容和经营双轮驱动,发行之力则如虎添翼。那一阵子,发行团队的辛勤身影和各种策划活动,在霈城大街小巷掀起阵阵旋风。锋报辉煌的背后,颜碧秋等发行人员同样功不可没。
颜碧秋起初是中专毕业,学的是会计专业,勤奋上进的颜碧秋靠努力自学硬是拿到了自考的大学文凭。机缘巧合,颜碧秋进了锋报财务部当了一名普通会计。
颜碧秋本以为自己会一直跟财务账目打交道,本本分分做一名“帮别人记账和数钱的人”,又是机缘巧合,锋报准备在全城刮起一场“发行风暴”,公开选拔发行部门干部时,向来不放过任何机会的颜碧秋抱着一试的态度报名竞聘,没想到竟然成功了。更没想到的是,她的能力和潜力竟然在发行部门大大放异彩,她和团队为锋报发行数字刷新了一个又一个新纪录。
那时,谁也没想到,如日中天的报业,未来也会面临生死存亡的巨大危机;更没想到的是,敢于自我革命跨界创新的先知先行者,创造的更大辉煌还在后头。
此时,颜碧秋,简盛江,凌天宇,虽然同处一报,但作为数百人大家庭的一员,分属不同板块的彼此之间并无交集,互不相识。机遇贺命运的转盘,有朝一日把这几位“捏作一团”时,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更让人万万没不到的是,这几位同仁将来的缘分竟远不止于此,关系走向完全出乎意料,简直算是奇遇。到那时,他们蓦然回首,当年灯火阑珊处,一笑泯前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