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刚敲过五响,国子监的朱漆大门就在晨曦中缓缓开启。司业张瑄早已候在门前,不时搓着冻得发红的手指。腊月的长安城呵气成霜,他口中呼出的白雾在晨光中忽聚忽散。
“都准备好了吗?“张瑄转头问身后的录事。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整了整深青色的官服,又摸了摸腰间银鱼袋。今日是释奠大典,更是李相国亲临视察的日子。想到那位以“口蜜腹剑“著称的当朝宰相,张瑄的后背不自觉地绷紧了。
辰时三刻,一队仪仗自朱雀大街缓缓而来。八名金吾卫骑着高头大马开道,其后是四名执金瓜的侍卫,最后才是一顶紫呢大轿。轿帘掀起时,张瑄看见一只骨节分明的手搭在了轿辕上——那只手保养得极好,指甲修剪得圆润整齐,却透着一股不容抗拒的力量。
“下官国子监司业张瑄,恭迎相国。“张瑄深深作揖,额头几乎要碰到膝盖。他能感觉到轿中人审视的目光在自己身上停留了片刻,这才听到一个温润的声音:“张司业辛苦了。“
李林甫迈出轿子时,张瑄偷偷抬眼打量。这位权倾朝野的宰相今日穿着紫色圆领袍衫,腰间玉带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他的面容比想象中要清癯,眼角已有细密的纹路,但那双眼睛——张瑄心头一凛——像是两泓深不见底的寒潭。
“带路吧。“李林甫轻轻掸了掸衣袖。他的声音不大,却让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国子监的甬道两旁,三百余名监生整齐跪坐。他们穿着统一的青色襕衫,头戴黑纱幞头,在寒风中纹丝不动。李林甫走过时,监生们齐声诵道:“恭迎相国!“声音在空旷的庭院里回荡。
张瑄注意到李林甫的嘴角微微上扬,但那双眼睛依然冷峻。经过明伦堂时,宰相突然停住了脚步。
“这是...“李林甫的目光落在堂前一块新立的石碑上。石碑约六尺高,通体青灰,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光泽。碑文显然是新刻的,字口处的石粉还未清理干净。
张瑄的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这块碑是昨夜才立起来的,上面刻满了对李林甫的颂扬之词。他正欲解释,国子祭酒班景倩已经快步上前。
“回相国,监生们感念您当年整顿学风之恩,特意...“班景倩的话还没说完,李林甫已经走到碑前。宰相伸出右手,指尖轻轻抚过碑文。张瑄看见他的指甲在“李公大德“四个字上停留了片刻,指腹摩挲着凹陷的笔画。
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御史中丞杨慎矜带着几名随从疾驰而来,在仪门前勒住马缰。张瑄看见李林甫的手突然僵住了,方才还温和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刀。
“好一个'李公大德'。“杨慎矜翻身下马,声音不高不低,恰好能让所有人听见。他穿着深绯色官服,腰间金鱼袋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相国在国子监的威望,当真令人钦佩。“
李林甫的手缓缓收回袖中。张瑄注意到宰相的指节已经泛白,但面上却浮现出和煦的笑容:“杨中丞说笑了。“他突然转身,声音陡然提高:“这是谁的主意?“
监生们面面相觑,有几个已经吓得脸色发白。班景倩硬着头皮上前:“是...是监生们自发...“
“胡闹!“李林甫一声厉喝,惊起檐下一群麻雀,“本相何德何能,值得立碑颂扬?这分明是陷我于不义!“他的目光扫过众人,在杨慎矜脸上停留了一瞬,“今日就给我拆了!“
张瑄看见杨慎矜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这位御史中丞微微颔首:“相国高风亮节,下官佩服。“说完便带着随从扬长而去。
当夜,国子监内一片忙乱。张瑄带着几名监生,就着昏暗的灯笼,用凿子一点点磨平碑文。石屑簌簌落下,在青砖地上积了薄薄一层。
“再用力些!“张瑄催促道。他不断回头张望,生怕被人发现。监生王焕之握着凿子的手在发抖,额头上全是冷汗:“司业,这要是让相国知道我们没把碑拆了,只是磨平文字...“
“你懂什么!“张瑄压低声音,“相国是真想拆碑吗?他若真想拆,为何不派金吾卫来监督?“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磨平文字,把碑扔到南廓外,既全了相国的面子,又保住了碑身。日后若有机会...“
话未说完,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众人不敢再耽搁,匆匆将石碑抬上一辆板车。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
与此同时,李林甫正在相府的书房里来回踱步。烛光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忽大忽小。案几上放着一份名单,上面圈出了十几个名字——都是今日在场的监生和官员。
“蠢材!“他突然抓起一个青瓷茶盏砸在地上,“立碑之事,本该由旁人提议,我再三推辞,最后'勉为其难'地接受...“他的手指敲击着案几,“现在倒好,成了我沽名钓誉!“
管家在门外战战兢兢地禀报:“相国,杨中丞送来一封书信。“
李林甫展开信笺,上面只有寥寥数字:“碑者,悲也。相国以为如何?“
宰相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抓起笔,在名单上又添了几个名字,墨迹深深浸透纸背。
窗外,一轮冷月高悬。城南的荒草丛中,那块无字碑静静地躺着,碑面上还留着几道未完全磨平的刻痕,像是一张欲言又止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