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二繇

王融所主持的会议效率很高,现场基本没有东拉西扯的情况。

能够参加会议的代表,都是精挑细选过后的徐州大小豪杰。

他们深知王融能够带领大家迈进更高的台阶。

毕竟王融用一次又一次的事实,领着徐州士人吃了一口又一口的肥肉。

所以再会议上,众人按照王融拟定下来的计划,谁家出人、谁家出钱、谁家出物资,都没有异议。

该办则办,各领任务而去。

徐州这台战争机器,在琅琊王氏和下邳陈氏两台核心发动机的带领下,嗷嗷咆哮、滚滚向前。

从下邳、琅琊等地通过水陆交通、漕运渠道而运输出去的军械、米粮、部曲源源不断。

朝着沛国、淮河、广陵三地疾驰。

王融管后勤并不算炉火纯青,但他有一套自己的办法,那就是敢于用人。

徐州世家豪族内部推荐上来的士族子弟,王融按照上面的推荐语,将这些子弟安排在适合他们的位置上。

成为了徐州猛兽身体里的一颗颗螺丝,一部部零件。

高速运转起来的徐州,潜力无限。

“融不止一次表态,徐州终究是诸君的徐州,而朝廷也应当是以徐州士人为核心团体的朝廷。”

王融在会议上经常这么不厌其烦地跟诸家子弟如此说道。

要将这种意识形态牢牢地烙印在他们的心中。

“因此,融希望诸君面对每一次的前行,都能够戮力同心,和舟共济。”

在处理完后勤督运事项后。

王融又接见了扬州刺史刘繇遣来的部将樊能。

“末将樊能,受刘使君所托,自扬州渡江北上,抵达朝廷......”

不用樊能过多解释,王融就知道樊能的来意。

他当着樊能的面,把袁术遣人送来的关于请命袁氏故吏惠衢为扬州刺史的奏书给焚毁了。

“当今的扬州刺史,是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袁逆焉能僭越?”

王融一句话,就确立了扬州刺史的归属。

“朝廷支持你们。”

他不是在说空口白话,而是书信一封,交给了樊能。

“你持此书信归还扬州曲阿,寻见刺史,请其持信去寻会稽太守王朗。”

王融表示,会稽太守王朗会响应扬州刺史刘繇,共同对抗袁术。

“唯。”

樊能大喜,持信而去。

王融看着远去的樊能的背影,略微皱起的眉头缓缓舒展。

有了王朗、刘繇这两支兵马捅袁术军后背,淮南兵焉能久攻下邳前线?

届时,袁术自会退去。

“太史慈此时应该还在刘繇麾下。”

王融响应刘繇的原因也相对简单,他已经开始谋划太史慈了。

这个人不能归于孙策麾下,理应并入徐州势力之中。

于是王融又写了一封信件,委托心腹连夜送往会稽,交由徐战、徐盛父子。

“等袁术退兵,回过头来收拾刘繇,刘繇必败。”

王融思索。

刘繇的死活于王融无关,汉室宗亲又怎样?他在意的只有太史慈。

到时候安排徐战、徐盛父子接应败军,接走太史慈即可。

“一切都还算是勉强处在掌控预料之中。”

......

徐州、下邳国,南部淮水江畔,淮陵县内。

刘备率军在此驻扎多时。

袁术以袁氏背景,号令淮南、扬州一带的世家豪强及袁氏门生故吏,聚集了大量部曲,猛攻淮河防线。

刘备所部兵马在鲁肃的谋划下,多次击败进犯的淮南军,稳住了局势。

“幸赖子敬。”

他唏嘘不已。

自从刘备担任徐州牧后,徐州的战事就没有停下来过。

这个四战之地,守之不易。

幸好,得益于鲁肃是淮南滁州人,他对这一带的地形、地貌非常熟悉,了然于胸。

每每施计,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更兼关、张勇猛,力压袁术麾下各部大将。

“退敌岂是肃一人之功?”

鲁肃是个谦虚的人,他把功劳都推到刘备的英明领导和关张的奋勇冲阵以及士卒们的前赴后继上面。

在徐州势力内部,不管是刘备这类外来人员,还是徐州本地士人,亦或者朝廷的百官公卿,鲁肃都不曾得罪过谁。

他一直铭记着加入徐州部众的初心,那就是把滁州鲁氏做大,从豪族晋升到士族。

这条路,需要得到已经是士族的徐州士人的认可,需要让身为徐州牧的刘备点头,需要让朝中百官公卿不摇头反对。

从豪强到豪族,再到士族的路上,鲁肃奋尽全力。

“子敬不必过于自谦。”

刘备很高兴,仿佛有鲁肃在,就无需担忧袁术来袭。

事实也的确如此。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袁术不甘心,又组织了两次军事行动,想要绕过淮陵,进据淮水后方的盱台县。

但是被鲁肃识破了,特遣关羽在淮水段半路设伏,大败淮南兵,斩将夺旗无数,徐州军声威大震。

关羽的脾气还是没改,他对于鲁肃指挥自己的行为深感不喜,哪怕是打赢了胜仗,也没有因此而改观。

刘备代表关羽,向鲁肃致歉。

鲁肃摆摆手,笑了笑说道:“无妨,关将军真乃性情中人也。”

实际上,鲁肃对于关羽的傲视,没有放在心上。

心性豁达的鲁肃,只想着配合徐州将士,将袁术拒之徐州门外。

另一边。

兵伐徐州下邳接连以失败告终的袁术,极为愤懑。

自己手中兵马众多是不争的事实,奈何精锐程度和悍勇程度,都无法和徐州军拉开距离。

加上徐州部众本土作战,一度压制着袁术的淮南将士。

“报,主公,大事不妙!”

一名哨骑飞马进营。

“扬州刺史刘繇,联合会稽从事钟繇,聚集兵马渡过长江往北,径取寿春!”

这道消息宛若催命符般,使得袁术寨中的将士们惶惶不安。

他们跟随袁术,从南阳转战汝南,又从汝南转战九江寿春,如果寿春丢了,实在不知该往何处落脚。

所以众将请命回援寿春。

袁术拒绝了。

“孙伯符屡攻广陵不下,来人,传我命令,要求孙伯符撤军广陵,从长江北岸往西,去截击刘繇、钟繇的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