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娘娘寨城址的发现及对该城址性质的几种观点

2004年8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郑州市荥阳市豫龙镇寨杨村西北的娘娘寨发现一座两周时期的城址。该城址北邻索河,西南是龙泉寺冲沟,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800多米,城址面积近100万平方米。2005年5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了连续发掘,发掘面积达到15000平方米。

2008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勘探,发现娘娘寨城址分为内城、外城。外城东墙、南墙皆有城址遗迹,城墙夯层明显。外城发现有外城壕,外城壕仅在南城墙外发现,宽约20米,残深6米。外城东面、南面城墙和龙泉寺冲沟、索河一起形成封闭的城圈。

内城遗址外有护城河,围绕内城一周。该护城河宽48米,深12米。该护城河上部坡度较缓,下部为一宽约4米,深约3米的陡直的河底。护城河内上部淤土中可见东周时期遗物,底部淤土中包含物较少,为西周晚期器物残片以及动物骨骼等,护城河在两周时期均使用。内城城垣,为方形。内城文化层保存较厚,分布有丰富的遗存。内城面积约14万平方米,尚保存有部分残城墙。内城目前发现有8处夯土基址,南北向道路1条L1,两端通向南北城门,宽约3米至4米;东西向道路2条L2和L3,宽约3米至5米,L2部分叠压L3,均通向东西城门。其中L1和L3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时的城内道路。1500多个灰坑,主要是生活垃圾坑、窖藏坑、祭祀坑等。33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时代有西周墓和战国墓。其中西周晚期墓葬10座。部分西周晚期墓出有随葬品,其中M13出土有10余件小型西周晚期玉器。遗址发现的水井较多,一般为圆形和方形,部分为长方形,水井一般深10米,反映了当时人们掌握了先进的凿井技术。遗址发现的陶窑较少,集中分布于内城东北部。遗址出土遗物有陶器,如陶盆、陶罐、陶鬲、陶碗、陶甑、陶簋等,另外还有石铲、石刀等;骨器有骨针、骨簪、骨凿、骨镞等,此外,还有卜骨、鹿角器等。

娘娘寨城址的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娘娘寨城址是东虢国都城、管国都城;是郑国东迁都邑,是郑桓公在东虢国、郐国之间的临时“寄孥”之邑,是春秋初年郑武公的弟弟叔段所居的京邑等。

1.娘娘寨城址是东虢都城,或者管国都城说

娘娘寨城址是东虢都城说。东虢的都城是“制邑”,如《左传·隐公元年》所说:“制,岩邑也,虢叔死焉。”虢叔在自己的国都制邑被灭国而死去。

或认为娘娘寨城址是管国的都城。(晋)杜预《春秋释例》卷五《地名》云:“管,荥阳京县东北有管城,古管国也。”但是很多先生已经论证,娘娘寨城址的遗物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遗存,而东虢、管国皆是西周初期的封国,春秋之后,东虢、管国皆已经不存在了,因此在时间上不能匹配。

2.娘娘寨城址是郑国东迁都邑说

张松林等先生认为:“考两周之际发生于郑洛地区最为著名的事件就是郑桓公东迁,该城址可能与郑桓公东迁有很大关系。目前,遗址在地理位置和时代上与郑桓公东迁其民合,如推测无误,城址当为郑桓公东迁其民的重要都邑。城址在东周时期仍然沿用,这对探讨郑武公灭东虢国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1]

3.娘娘寨城址是郑桓公在东虢国、郐国之间的临时“寄孥”之邑说

马世之先生认为:“城是一种防御设施,人们住在城内,犹如黍稷放在器中一样,这是一种十分生动而形象的比喻。城是指带有城墙的聚落中心。因而娘娘寨城址既可以用来‘寄孥’,也可当作郑国军政府所在地,亦即东迁的都城。”[2]

如果说娘娘寨城址是郑国东迁都邑,或者说是郑桓公在西周末年在郐、虢“寄孥”之邑,还是不能解释圆满。

娘娘寨城址在今荥阳境内。如前所说,春秋时期的制邑是一个东虢君所恃的岩邑、险邑,因不修德而被郑灭之,说明制邑就是原来东虢的都城。制,在今荥阳市虎牢关附近。

郑桓公当年要求在虢国临时的“寄孥”之邑,应该小而坚固。他不至于在东虢国都的旁边修建一个如此大的、比东虢国还要大的都城,那不是很明白的表示要来抢夺吗?东虢国再软弱,也不至于别人把刀架在脖子上还要忍气吞声。郑桓公当年在郐、虢肯定有临时的“寄孥”之邑,但不可能是像娘娘寨那么大的城址。

如果说娘娘寨城址是郑国东迁都邑,笔者认为史念海先生的观点是有道理的,那就是郑国自东迁之后,从未听说迁都之事,所以郑国似从未迁过都,因此娘娘寨城址也不可能是郑国东迁都邑。

笔者认为,娘娘寨城址不应该是用来“寄孥”的城址,也不是“郑桓公东迁其民的重要都邑”,娘娘寨城址当为春秋初年郑国的京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