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意义
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对教育合理化的研究,既对中国教育政策制定与管理具有现实意义,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对消费经济学等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其研究意义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理论方面的研究意义有两点。(1)教育经济学主要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目前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基于教育供给角度而非教育消费角度。随着教育消费者权益的确立和教育消费选择的多样化,教育消费作为独立的环节将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产生较大的影响。笔者认为,教育消费研究将成为教育经济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教育消费合理化理论探索作为教育消费研究的组成部分,在学术上有一定价值。(2)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生活消费领域中结成的消费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和运动规律。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如何拉动消费成为理论上关注的焦点问题。教育消费作为消费热点,其研究达到了空前的高潮,但是这些研究普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教育消费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和分析上,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度不够;第二,由于研究的出发点主要是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大部分研究停留在政策解释上,所提出的建议受理论研究不足的影响而缺乏完整性、可操作性;第三,没有明确提出对教育消费合理化的研究,因此教育消费合理化研究对消费经济研究和教育消费研究将起到补充作用,而作为研究消费合理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探索性研究将填补目前研究的空白。
在实践方面,中国现阶段高等教育消费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问题和现象。个人和家庭的高等教育消费负担过重,教育已与住房和医疗共同构成“三座大山”,更成为普通公民的一种经济和精神负担。中国高校收费标准已经超过广大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愈来愈严重;高等教育质量下降;高等教育消费定位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和缺陷;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教育消费的健康发展,中国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消费结构也面临优化升级的挑战。大力发展生产性教育消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可以为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动力和选择,也是国家经济新常态的可选发展路径。笔者拟从这些问题的现实情况入手,运用教育消费合理化的基本观点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及其带来的严重危害,提出高等教育消费合理化的方向、目标和路径,为推动中国教育消费合理化提供决策依据和可行的操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