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货币通论研究

民国时期至今,泉货研究范围在继受泉谱研究传统的同时扩展至货币政策、金融理论、金融机构等重要问题,“泉货学”(Numismatics)[6]所涉及的概念术语、研究领域、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均取得重大突破。这一时期货币研究的论著数量甚多,田中忠夫、金井之忠、加藤繁、李剑农、彭信威等学者在中国古代货币通论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成绩。其中,不乏关于古代货币理论问题的专门探讨。代表性成果有:章宗元《中国泉币沿革》(经济学会1915年版)对铜币、银币沿革进行了介绍。侯厚培《中国货币沿革史》(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版)对唐宋金银币的功能、唐宋铜币铸造与比价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朱偰《中国货币问题》(青年书店1930年版)讨论了货币发行之准备金、发行定额、伪造问题。周伯棣《中国货币史纲》(中华书局1934年版)介绍了唐宋之际铸币制度发展概况。傅筑夫《古代货币经济的突出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货币经济的衰落与实物货币的代兴》[7]等文对古代货币制度发展运行的客观规律进行了专文探讨。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中华书局1957年版)“隋唐五代时实业”一章以断代和专题相结合的方式,讨论了隋唐五代时期货币政策、币制沿革、绢帛金银等问题。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从历史发展角度对我国历代货币进行了介绍,其中关于私铸恶钱流通问题、唐代绢帛流通与衰落等问题的研究值得特别关注。洪葭管主编的《中国金融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设“古代金融”、“近代金融”、“当代金融”三篇,其中唐五代钱币及信用机构与本书的研究密切相关。郭彦岗《中国历代货币》(增订版)(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突破旧谱范式,深入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货币发展的关键问题,如半两向五铢的转化、唐代蓄钱禁与通货紧缩、宋代折阅与称提、明代银两制的建立等,均有独到见解。宋杰《中国货币发展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从中国货币起源切入,系统论述春秋至民国历代币制,涉及隋唐五代货币制度的地位与特点、绢帛的货币职能、谷粟与其他实物货币、金银的货币职能、信用关系与金融事业等问题。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货币与物价”一章讨论了隋唐五代货币的发行流通、货币结构、金融事业、信用关系等问题,并将这一时期货币的主要变化归纳为“金属铸币复行”、“白银的使用逐渐推广”、“纸币萌芽——飞钱、便换的出现”三个方面。章宗元、郭彦岗《中国货币演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论述了我国历代货币的演变和发展历史,该书按照新的体系要求,尽量吸收新的历史货币资料,做了大量资料充实和理论创新工作。杨心珉《唐代货币史若干问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5月)全面探讨了唐代币制规格形制、铸造与生产、管理与流通及金银货币化问题。其中,对民间私铸和币值变动的研究与本书主题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