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祖国传统医学对肿瘤有较深刻的认识和众多记载,数千年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后人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如今的中医肿瘤学。

(一)殷商至秦汉时期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可追溯到3 000年前的商周时代。早在公元前16世纪,殷墟甲骨文就有关于“瘤”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曾记载“噎膈”“反胃”“积聚”“石瘕”“肠覃”等疾病,其描述与现代肿瘤症状及体征相近。此外,《黄帝内经》对肿瘤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也有所论述。《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药物中有115味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抗肿瘤功效,涉及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益气扶正、活血化瘀等多种现代常见中药抗肿瘤治法。在东汉末年著成的《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对“胃反”“积聚”及妇科肿瘤等疾病进行了较为明确的阐述。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

在先人研究的基础上,魏晋至隋唐时期对中医学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探索,并在肿瘤治疗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次对“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及讨论,对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鉴别有明确记载。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首次对“瘤”进行了分类,包括瘿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脓瘤、血瘤,共七类。

(三)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战乱不断,痼疾横行,百姓饱受疾病困扰,此历史背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并为后世治疗肿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宋代《卫济宝书·痈疽五发》首次在病名中提到了“癌”字。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中对“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此时期的大多数医学论述都出现了关于恶性肿瘤的描述,如陈自明、朱丹溪常用“乳岩”来指代乳房恶性肿瘤。在肿瘤治疗方面,中医药也取得了显著进步。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阐明脾胃亏虚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四)明清时期

此时期的医家对某些肿瘤的认知更加深入,经过对前人肿瘤治疗经验的总结和发扬,提出了治疗某些肿瘤疾病更具有针对性的方法。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和《景岳全书》中,较为详细地总结了肿瘤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明代医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214种治疗“积聚”“瘰病”“恶核”“噎膈”等肿瘤疾病的药物。

(五)近现代

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入中国,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和治疗也取得了显著发展。张锡纯是民国时期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对于“瘤”的理、法、方、药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其精髓可概括为“顾护脏腑气血,专攻病根结聚之处”,强调扶正固本。

近年来,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中医药在肿瘤的防治、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中医在肿瘤基因调控、抗转移、提高免疫功能、中药合并放化疗增敏等方面均有突破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