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融序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原创的一门医学,包含易学、儒学、道学等多元素,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几千年来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总结,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系统而独特的学术理论或特色技术、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争鸣与渗透,是促进中医学术传承发展、临床疗效稳步提高、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推动力,是中医学术特色的重要体现形式。在学医生涯中,我对此感受颇深。
我曾读过三所大学,本科就读于河北医科大学,毕业后在河北省中医院工作,师承家父马新云教授,领略了燕赵流派的风格;硕士就读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师承李少川教授,感悟了津沽流派的精华;博士就读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江育仁教授,学习了孟河流派的经验。三个流派虽然都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但对疾病的认识、干预措施又不完全相同,各有特点和优势;作为学生如果能将三个流派的精华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必将能产生新的理论和方法,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总结、传承中医药学术流派,既要学习、整理、宣传、利用,更要注重交流、融合、创新,以临床疑难病为导向,以提高疗效为目的,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虞坚尔教授领衔主编的《中医儿科流派研究》一书,通过对老一辈中医儿科名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整理,介绍了儿科各流派的形成过程、传承发展、学术经验和创新成果,为深入挖掘、传承与宣扬中医各家学术思想,促进学术交流与创新,推动学科建设与健康产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新贡献。该书全面反映了中医儿科流派的现状,是切合临床实用而又富有研究价值的集成性著作,为中医儿科各流派今后的学术研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可有效带动学科发展,促进优秀人才成长,对中医学术传承、发展以及新时期有效保持中医特色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医儿科学事业,吾辈学人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相互勉励,砥砺前行,为中医儿科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再铸辉煌!谨致数语,爰为之序。
2020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