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在眼前:社会急救速查手册
- 张文武 于学忠编著
- 16字
- 2025-03-15 05:09:14
第1章 社会急救体系建设与法律保障
社会急救体系建设
我国现行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由院前急救体系、院内急诊体系和重症监护治疗体系组成。然而,我国EMSS的发展还面临着巨大挑战:院外心脏停搏的生存率低;旁观者心肺复苏(CPR)的实施率有待进一步提高;CPR培训合格的公民人数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加快社会急救体系建设已迫在眉睫!
社会急救是指由非医疗急救人员现场实施的救护患者的活动;目前我国城市院前急救专业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平均为10~15分钟,表明病员在得到专业的医疗急救前存在10~15分钟的急救“空窗期”。对于心源性心脏停搏者,每过一分钟,死亡率会增加10%:心脏停搏1分钟内抢救成功率>90%;心脏停搏4分钟内抢救成功率约为60%;心脏停搏6分钟内抢救成功率约为40%;心脏停搏8分钟内抢救成功率约为20%;心脏停搏10分钟以后抢救成功率几乎为0。救命的黄金时间是5分钟内。“时间就是生命”,生命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因此我们大力倡导“健康中国,急救先行”理念,并在政府主导下,希望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家庭与个人都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社会急救体系建设,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与技能,众志成城打造“5分钟社会救援圈”!有望在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尽可能地缩短急救“空窗期”,争取在“5分钟”内得到社会公民力所能及的救援(包括启动EMSS、心肺复苏术、应用AED、解除气道异物梗阻、止血包扎固定等,其中也包括自救),从而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与机会!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把社会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纳入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目录,并纳入政府应急队伍体系建设管理。倡导全体医务人员在急诊急救人员的引领下积极参与社会急救培训,努力成为社会急救体系的主力军、宣传员。同时,欢迎与鼓励有志于社会急救培训的志愿者参与。从而形成“人人想救、人人敢救、人人会救、人人能救”的社会急救服务环境。
社会急救体系建设是一项人人有责、社会共担的重要性、长期性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将社会急救知识与技能融入日常生活,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各方共同参与,实现全社会共建共享。通过加强正面宣传、科学引导和典型案例报道,增强社会的普遍认知、广大人民群众的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能力、个人参与社会急救的积极性,让每一个人“想救、敢救、会救、能救”,营造一种有利于社会急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为打造“5分钟社会救援圈”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