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春秋战国篇

01

东周时,晋国苦于国内的偷盗者太多了,一直找不到一个好办法来根治这种情况,弄得百姓怨声载道,晋侯本人也十分头疼。

不久,有人来报告说,在晋国内有一个叫郗雍的人有办法分辨出谁是偷盗者,晋侯一听世上还有这样的人,顿时大喜,急忙叫郗雍去查看晋国内的偷盗者。

此时晋国内偷盗者有上千人之多,郗雍只是在人群里看了一眼这个偷盗者的眼眉之间就得以确认是不是偷盗者,抓来一问,没有不准的,一时之间,偷盗者千百人中没有遗漏一个。

晋侯十分高兴,告诉赵文子(大夫赵盾之孙、赵朔之子,晋国大夫)说:“我得到一个能人,此人能察看偷盗者的外貌,判断出后者是不是偷盗者,有他帮助,全国的偷盗者都没有了,我何必用那么多人呢?”

赵文子思索了一会儿,皱着眉头说:“这只怕不是好事,国君依仗窥伺观察而抓到偷盗者,偷盗者不但清除不尽,而且我断定郗雍一定会死于非命。”晋侯闻之不以为然。

不久,一群偷盗者商量说:“我们在晋国走投无路,全都是因为这个叫郗雍的人。”

于是这些偷盗者联合起来抓获了郗雍,并用残忍的手法杀了他。

晋侯听说后大为惊骇,立刻召见赵文子,告诉他说:“事情果然像你所说的那样,郗雍死了。然而,收拾这些偷盗者用什么方法好呢?”

赵文子说:“国君想根除偷盗者,不如推举贤明的人担任官吏;对地位高的人教导他们要严明,对地位低下的人要感化他们的品行,老百姓有了耻辱之心,那么谁还会去做偷盗者呢?”

晋侯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按照这个理念去执行了,经过一段时间后,晋国内的偷盗者果然少了好多。

02

战国时代的张仪是魏国安邑(今山西运城万荣)人,在历史上他以智慧和口才著称,善于运用外交手段和谋略给秦国的壮大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当初张仪和苏秦一起在鬼谷子(道家、兵家、纵横家的开山鼻祖)那儿学习游说之术,通俗点说就是纵横之术,苏秦自认为比不上张仪,但苏秦也有自己的优势,可以这样说,就取得的专业知识而言,两人都差不多。

不久,两人都完成了学业,各自走上了一条游说诸侯之路,张仪选择去了楚国。

当时的楚国是大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好地方。

应该说这个选择没有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楚国对张仪的态度,很显然楚国自认为强大,并不需要张仪这种逞口舌之力的纵横家,所以刚来楚国的张仪并没有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他在楚国令尹昭阳家做门客。

一次张仪陪着楚国国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是张仪拿的,就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这个怀疑毫无道理,但架不住张仪人穷,还是一个外来户口,既没身份,也没地位,就算冤枉了对方也没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所以门客们一拥而上,将张仪拘捕起来,狠狠拷打了一番,可张仪始终没有承认,拿不到口供的门客,只好释放了张仪。

带着一身伤回到家的张仪立马引起了妻子的埋怨,一边替他治伤,一边哭着说:“当初你学什么不好,偏要学什么游说之说,试问你要是不读书,不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

张仪浑然不在意,仰起头对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

张仪说:“这就够了。”

不久,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秦国把东方六国各国打的屁滚尿流,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03

春秋战国时代纵横家不少,除了苏秦,张仪、公孙衍、甘茂、司马错、乐毅、蔡泽、邹忌、毛遂等人之外,还有一个叫范雎的人,此人出生于战国中期,一开始只是魏国并不起眼的一个书生而已,一身的才华在那个没人引荐的时代,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识和重用。

迫于生活所迫,范雎只能投靠到魏国中大夫须贾府上做了一名门客。

一次,须贾出使到齐国办事,一直默默无闻的范雎被选中作为这次前往齐国的使者之一。这对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不趁机表现一下,实在对不起老天爷的照顾。

范雎抓住了这次机会,其时,须贾在面对齐王的时候,并没有拿出一个外交家的风范,反而发挥有些失常,竟回答不了齐王提出的问题,眼看着魏国就要成为齐国的笑柄,关键时刻,范雎挺身而出,为须贾解了围,避免魏国沦为笑柄。

这一波操作,成功吸引了齐王的注意,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出于一种赏识的态度,齐王让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但范雎一再推辞不敢接受。

事情到了这儿似乎圆满解决了,须贾完成了魏王交代的任务,范雎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但范雎却忘记了须贾的心胸。

毫无疑问须贾并不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范雎的这次喧宾夺主,让他颜面尽失,内心深处早就对范雎心生不满,此时听说齐王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顿时大为恼火,认为范雎必是出卖了魏国的秘密,才赢得了齐王的馈赠。

于是他让范雎收下牛肉美酒之类的食品,而把十斤黄金给齐王送了回去后,一行人开始返回魏国。

回到魏国后,须贾就把这件事给宰相魏齐做了详细的汇报,这本无可厚非,但妒忌心的缘故,让须贾在汇报这件事的时候,免不了进行了一番润色,这样一来,魏齐听到的版本就不一样了,沉吟片刻后,也认为范雎必是出卖了魏国的秘密给齐王才让后者送来了丰厚的惠赠,大怒之下,让人将范雎给抓了起来,并命令左右近臣用厚实的木板子、荆条抽打范雎,打得范雎胁折齿断,眼看着再折腾下去,自己必死无疑。

关键时刻,范雎的聪明才智发挥了作用,他假装被魏齐给活活打昏死了,躺着一动不动。

魏齐毕竟是魏国的宰相,并没有那么好糊弄,他专门派人用席子把范雎卷了卷,丢到了自家的厕所里,然后让前来的宾客喝酒,待这些宾客都喝醉了,让他们开始肆无忌惮地在范雎身上撒尿,并且用言语羞辱他从而达到了杀鸡儆猴的效果,让其他人不准乱说话。

但他们忘记了一点,范雎只是假死,并没有真的死了,他还活着,但眼下的问题是身边还有一名看守看着自己,能否不能活着逃走,就看这名看守的良心,于是他用微弱的声音对看守说:“您如果放走我,我日后必定重重地谢您。”

看守本就有意放走范雎,就向魏齐请示,意思这么一个死人放在厕所里也不是一个办法,不如抬出去扔掉算了,巧合的是,此时的魏齐喝得酩酊大醉,听了这句话后带着一脸醉意地说了一句:“可以吧”。

一句“可以吧”让假死的范雎成功逃脱。

没多久,魏齐的酒醒了,开始后悔让人把范雎当死人给扔掉,于是又派人在魏国大范围地搜索范雎,一个叫郑安平(《吕氏春秋·卷二十二·慎行论·无义》作郑平)的魏国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找到了范雎,不知出入什么样的目的,一个魏国人竟帮着魏国的逃犯范雎化名为张禄,隐匿躲藏假扮成差役,接近奉命出使魏国的秦国谒者王稽。

王稽这个人人品怎么样,不在今天这篇文章中讨论,只说这个人眼光还是不错的。

作为秦国的谒者(一种朝廷的专使出外处理临时公事的职位,古时亦用以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王稽象征性地问了句:“魏国是否有贤才想要投奔秦国?”

就这一句话,让抓住机会的郑安平大力推荐了正在逃亡的范雎,但是不是人才,并不是一个推荐就可以定的,还需要一场面试,而此时的范雎正在被魏国通杀,所以双方约定夜晚与会见。

这是一场一锤定音的会面,也是一场生死大逃亡的会面,如果不成功,等待范雎结局只有一个——被杀。

历史的温柔在于,它给了范雎一次希望,在这场别开生面的面试之中,王稽发现眼前这个叫范雎的魏国逃犯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三人约定在魏国边境三亭冈(今河南省尉氏县西)会合后一起返回秦国。

事情并无多大的波澜,范雎顺利抵达了秦国都城咸阳(今天的陕西西安),王稽向秦昭襄王报告了出使情况后,并趁机向秦昭襄王推荐范雎。但秦昭襄王没有立即接见范雎,只是让他住在客舍,用粗劣的饭食打发他。一年后,范雎才获得秦昭襄王的接见。

至此,秦国迎来了历史上智谋深远、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一场巨大地报复也就此展开。

秦昭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才干和能力得到了施展后的范雎被秦昭襄王重用并出任秦国国相,曾经帮他逃亡的郑安平也迎来了人生的辉煌,被保举为将军,王稽经范雎地推荐,被秦昭襄王升为河东郡郡守,享有三年之内可以不向朝廷汇报郡内政治、经济情况的特权。

该报答的都给予了报答,剩下的就是报仇雪恨了。

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魏安厘王封弟无忌为信陵君,恰逢这时,魏王听闻秦昭王用范雎之谋,要攻打韩国和魏国,自知不敌的魏王立马召集群臣商议。信陵君无忌力主发兵迎敌,宰相魏齐则认为秦强魏弱,主张遣使求和,一番争论下,魏王大概是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实力,自认为不是秦国的对手,于是派中大夫须贾赴秦议和。

领了任务的须贾直奔秦国咸阳,下榻于馆驿。

魏国使者到来的消息,立马就传到了范雎的耳朵里,得知来的是昔日的仇人,范雎没有急着去相认,而是换了一身衣服,装成一副落魄模样出现在须贾的面前。

陡然见到范雎出现在秦国,须贾还是大吃了一惊,忙问:“范先生固无恙乎?我以为先生被魏相打死,何以得命在此?”

范雎答道:“当年被弃尸荒郊,幸得苏醒,为一过客所救,亡命于秦,为人打工糊口,聊以为生。”

这一番话触动了须贾的内心,不知不觉之间动了哀怜之情,留之同坐,索得食物赐之。

此时,正值隆冬,范雎衣薄而破,战栗不已,须贾见状叹道:“范叔一寒如此!”命从人拿出一件缯袍披在范雎的身上。

不多时,须贾再一次问道:“当今秦国丞相张禄,权势盛大,我欲拜见他,可是无人引见。先生在秦日久,能为我通融一下吗?”

范雎并没有说自己就是秦国相国,只说自己和相国的关系很好,可以帮忙引荐。

说完,双方就开始驾车赶往相国府邸而去,一路上,范雎亲自为须贾执辔御之。街市之人,见丞相驾车而来,纷纷疾走回避。须贾颇感奇怪,可怪在哪里他又说不上来。

不多时就到了相国府邸,范雎转身对须贾丢下一句:“大夫少待于此,容我先去通报一下。”就入了相府,迟迟没有消息,久等无果的须贾就找门人询问,一问得知范雎即张禄,乃当今秦之丞相时,须贾吓得面无血色,当即脱袍解带,跪于门外,并托守门者报告说:“魏国罪人须贾在外领死!”

走出来的范雎并没有继续为难须贾,只是恶狠狠地说了一番呵斥前者的话:“你今至此,本该断头沥血,以酬前恨。然而考虑到你还念旧情,以缯袍相赠,所以苟全了你的性命。”

说到底,范雎还是念几分旧情。

史载:须贾叩头称谢,匍匐而出。

相比须贾的幸运,魏齐的结局就凄惨多了,就在须贾暗自庆幸自己还能活着回到魏国时,宰相魏齐就开始跑路了,当得知今日秦国的相国就是昔日被自己羞辱得不成人形的范雎时,魏齐立马弃了相印,星夜逃往赵国邯郸(今天河北省邯郸市),私藏于平原君赵胜家中。

然而,他忘记了一点,在强大的实力面前,赵国也不保险,为了给范雎报仇,秦昭王设计诱骗平原君入秦,并扣为人质。声称,若不送魏齐人头至秦,将不准平原君归赵。面对秦王的威胁,魏齐不得不从赵胜家逃离,找到了宰相虞卿,后者弃相位,带魏齐投奔信陵君,信陵君初不敢纳,走投无路的魏齐,不得不自刎,范雎遂报仇雪恨。

由此可见,人不管什么时候,做事不要太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保不准穷小子也有咸鱼翻身的一天。

毕竟世事无常,谁也说不准。

04

随着魏文侯去世,接任魏国王位的是魏击,是为魏武侯。

魏武侯这个人能力是有的,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疑心病太重,不太轻易相信别人,田文死后,公叔痤出任国相,并且娶了魏君的女儿,地位权势都有,能力也过得去,但这个人私心太重,一直畏忌吴起的名望,生怕吴起将来会取代自己,于是就在魏武侯面前对吴起进行诬告,导致魏武侯对吴起产生猜忌,吴起害怕被降罪,因此选择离开魏国,去了楚国。

鉴于吴起在魏国的变法搞得轰轰烈烈,而且战果显著,尤其是魏武卒堪称是战无不胜,这让楚王很羡慕,就让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变法很成功,楚国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吴起此举却得罪了楚国的贵族。

不久,楚悼王去世,一直被压制的楚国贵族开始清算吴起,他们派兵追杀吴起,吴起逃到宫里无路可逃,于是就趴在了楚悼王的遗体上。

追杀吴起的将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们用乱箭射杀了吴起,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射杀吴起的弓箭,也射杀了楚悼王的遗体。这在当时是大罪。

不久,楚悼王的儿子楚肃王继承王位,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令尹将那些叛乱的贵族全部处死,光被满门抄斩的就有七十家,算是用自己的死给自己报了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