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6月30日 星期日 中雨

下午看到上家公司发布的半年度财报,业绩仍然在亏损,但据说同比已经在减亏了,另外专门在公司风险分析里写道“加强对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熟悉,提前预判可能存在的劳动用工及劳动纠纷风险,将可能触发的劳动纠纷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出现的劳动纠纷,积极和对方进行协商,能不走诉讼的不走诉讼。协商不成的,积极准备应诉材料,确保材料真实、准确、完整,坚决做到有效维护公司的合法利益。”裁掉了这么些人,人工成本的减少当然可以直接直观地体现在公司财务数据里,但是为啥二季度才提到劳动风险的问题?难不成还有一些没解决或者是还有后续裁员动作?有没有瓜找前同事问问看。回复倒是没有听说大动作,除非是年后那一拨还有一些区域公司的遗留事项。

裁员是市场化的标志吗?有些老国企也十分热衷并且自我标榜是市场化的必要。如果按照市场化的标准,裁员的前提是人员相对过剩,相对的是前期盲目乐观估计而事实打脸的业务和人力规划,或者归根结底相对的是企业能从市场上收回来多少钱和支付出去多少钱的程度。前者的规划是谁做出的?一定要裁员的话,按照市场化规则一把手和二把手首当其冲。后者包括两部分,原因和结论都比较复杂,简而化之即或如后者是企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适配程度,失配状态下的解决关键应该是发展生产力,裁员可以发展生产力?如果这个结论成立,每家公司每年至少需要裁员十二次,以确保全年度企业生产力持续提升。问题的症结、解决的办法和现实的手段三者从来就不在裁员者的心里同时出现,也并没有为实际中的裁员提供任何市场化的理由。对于老国企来说,不做经营和管理的真正市场化,只做员工裁员的趋之若鹜市场化,只能是领导简单粗暴的不负责任之举,别无其它。我越来越强烈地相信,在外部环境和资源等比率恒定的前提下,如果公司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做到位了,加上企业领导决策折旧期全责追责制和员工执行有效期质量数量反馈折现制,企业至少一般行情下是可以做得好的,也就可以消灭不必要的裁员,而这个进程中的效率和创新就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动态竞争格局变化。真要是到了都遭遇真正的不可抗力,那也是产业的革命或者行业的革命,大家都要重新洗牌或者集体转型。

又是雨水下下停停了大半天,趁着雨势小了一路飞奔赶回来。在阳台上做深蹲运动,我看见不远处医院的住院大楼里此刻正灯火通明,想象着这会儿也差不多是住院病人们吃晚饭的时间,可能有些人自己住院还得下楼或者请托别人去取外卖,还是要为自己至少还保持着健康的身体而庆幸感恩吧,祝愿你们早日康复,也祝愿自己早日找到合适的工作,似乎还是一针强心剂或者一根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