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周灵王的疑心
- 春秋:风起洛阳,重铸春秋
- 深夜的豹纹猫
- 2028字
- 2024-03-05 00:01:38
待一众将士吃饱喝足后,斐豹与督戎各点了两千军士,分批次出发。
而姬晋却慢悠悠的自官道之上向洛邑而去。
想来那盟津驻扎的武军也该抵达了。
姬晋为什么敢凭借四千军士就冲击戎狄大军,便是料定了自己的父君定然会向武军求援。
算算时间,武军不出差错,便是入夜时分抵达,届时戎狄军阵被冲破,武军便可痛打落水狗。
这打过胜仗的军士,以后才能打出更多的胜仗,若一直只是训练,或者纸上谈兵,那便只能是一帮绣花枕头。
洛水岸边的洛邑王城外,长河落日圆的奇美风景被战场的肃杀之气冲的毫无意境。
依着城墙的几架云梯上,戎狄军士前赴后继的向上攀爬。
云梯之下,堆积的尸骸,横七竖八的遗落着。
城上之上,偶尔飘下一阵箭雨,然后便是滚木以及被投掷而下的石块。
戎狄军士们由于整日的攻城,早已疲累不堪。
仅凭几架云梯,戎狄至少要付出近半伤亡的代价才可以攻陷一座王城。
夜幕渐渐降临,戎狄军士终于停止了攻城。
大军如潮水般撤离了下来,简陋的营帐中,军士们横七竖八的仰躺着。
而距离戎狄营帐十里外,斐豹与督戎已经整备好了军士,戎车总共50辆,斐豹与督戎各统率了二十五辆。
前面战车冲阵,后面步卒压阵。
由于缺少马匹,以及会骑射的统领,骑兵这种杀器迟迟无法成型。
若是有两千精锐轻骑兵,这样的骚扰战术便能更好的完成。
若是有五百重骑兵,只一个照面,就能冲散戎狄的军阵。
待斐豹与督戎距离戎狄大军不足两里地时,夜色已经很浓了。
冷冽的寒风吹来,不由的让人打起了寒颤。
“二三子,杀。”
战车滚滚,马鸣潇潇,斐豹与督戎像两支离弦之箭狠狠地扎向了狄戎军阵。
而听到异动的戎狄军士,本来就很疲累了,又拖起疲惫不堪的身体迎了上去。
始一碰撞,戎狄军士如纸片一般,被疾驰而来的战车撞飞几丈远。
“别乱了阵脚,给吾顶上去。”戎狄军士中的将领怒声呵斥道。
可混乱的戎狄军士,根本来不及组成有效的战阵,来抵挡疾驰的战车。
战车疾驰而过,后面的步卒们便混战在一起。
大周这边虽然借助了战车的冲撞,刚开始占了很大先机。
但步卒人数的致命缺点,很快便凸显出来。
战车刚撕开的口子,很快便被涌上来的戎狄军士堵住。
步卒间的混战拉开了序幕,利器撞击之声不绝于耳。
鲜血横流,惨叫声不断响起,战场上步卒间的对抗进入左右拉锯的局面。
每时每秒,都有人倒下,死亡,浓浓的血腥味刺激下,双方都进入了疯魔阶段。
大周军士一时间,因为人数的致命缺点,开始落入了下风。
就在众人悲愤血战之际,盟津方向的援军终于抵达。
当看见相互厮杀的大战时,武军主将当即下令,全军冲锋。
足足一万武军军士,两百乘战车,轰隆隆而来。
当人面对死亡时,那种下意识的恐惧感,会让他们不由的闪躲,退却。
当看见大周的援军到来时,戎狄军士彻底没了战斗下去的勇气。
本来疲惫的身躯,外加恐慌的心神,不少戎狄军士开始逃跑。
战争便是如此,只要有人开始逃脱,这种恐慌便会如瘟疫,彻底蔓延开来。
而如此混乱的场面,即使有督战的军士,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戎狄大军大败,该逃的逃,逃不了不是被砍杀,就是被再次当做了俘虏。
王宫内。
“——陛下。”
“太子带着援军来了。”
“太子?”
周灵王有些诧异的念叨着。
“可有看清,太子带了几多军士来?”
“大概有四五千之数,天色太过昏暗,无法确定具体数目。”
“哎,四五千人,安能击退上万犬戎。”
周灵王叹惜了一声,幽幽说道。
“陛下,需城内驻防的文军出城迎战否?”
周灵王被寺人的话问沉默了,开城迎战,万一不敌犬戎,洛邑便真的要被攻破。
若不出城迎战,待武军抵达洛邑,便可安然退兵。
周灵王陷入了选择的沉思中,儿子与大周的宗庙社稷,孰轻孰重?
“——报!”
“陛下,武军已经抵达城外,目下已经和太子殿下的援军兵合一处,杀的犬戎大败溃逃。”
正在沉思中的周灵王一听,顿时哈哈大笑了起来。
“善,甚善,”
“宣寡人之命,城内驻防之军,可以出城迎敌了。”
“诺!”
此次戎狄叛乱虽然平息,可并不代表不会发生,如果不将戎狄的复活思想给扼杀、同化,戎狄的叛乱便会时刻发生。
清晨的朝霞爬满了远方的天际。
晨雾下的洛邑王城少了一份往日的喧嚣。
早朝结束后,周灵王将太子晋留了下来。
一众朝臣自然也感觉到了早朝上的波诡云谲。
世子佞夫救驾有功,官职由世袭的中大夫晋升为了下卿。
要知道,为王室主理朝政之事的单靖公,这样的老一辈朝臣,也才是下卿。
难道陛下要重用王室宗族了吗?朝臣们心中百般不是滋味,看来日后的大周权柄要落到儋氏一族。
可很快,朝臣们懵了,刚被晋升为下卿的世子佞夫,便弹劾了太子。
虽未明说太子晋是此次叛乱的主谋,但种种陈条皆意指太子晋。
偌大的宫殿内,周灵王只是低着头看着竹简。
“此行会盟诸事,可还顺利?”
“回父君,诸事皆顺利。”
“与郑国之事,太子有何打算吗?”
“王室的尊严从繻葛丢失,自然要从繻葛捡起。”
“否则何以谈中兴之举。”
“何况,父君之威,若能立于繻葛,必能留名垂史。”
“佞夫之言,太子又如何看待?”
“多行不义必自毙罢了。”
“父君想必已经开始调查世子府了吧!”
“太子怀疑叛乱之事为佞夫所为?”
“叛乱之事,儿臣还未调查。”
“寡人坐的大位,太子难道就不想提前坐上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