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收支弹性论

国际收支弹性论又称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该理论由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提出,后经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阿巴·勒纳(Abba Ptachya Lerner)进一步阐发,成为金本位制崩溃后第一个关于国际收支的理论。

1.假设前提

国际收支弹性论的假设前提有:

(1)没有国际资本流动,国际收支等同于贸易收支。

(2)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法。假定其他条件都不变,仅分析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价格与数量的影响。

(3)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即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与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不变;一国贸易收支最初是平衡的。

根据弹性的定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可以表示为:

img

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可以表示为:

img

式中,X表示出口商品的数量;PX表示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M表示进口商品的数量;PM表示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

在直接标价法下,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img,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PM=P*·eP表示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P*表示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e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本币汇率,即以本币表示的外币价格)。由于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即PP*不变,故:

img

2.马歇尔-勒纳条件

国际收支差额(贸易差额)B可以表示为:B=PX-eP*M,初始时国际收支平衡即PX=eP*M。故:

img

img,所以

img

已知初始为平衡:PX=eP*M,代入上式可得:

img

由于P*>0,M>0,由式(1-7)可以看到如果要求贬值后国际收支得到改善即img,就要有:img。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它说明了贬值能够带来国际收支改善的必要条件是:在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情况下,一国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

3.贬值与时滞反应——J曲线效应

弹性分析法只是一种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而忽视了“时滞”(timelags)因素。这种缓慢调整产生了所谓的“J曲线效应”,如图1-1所示。

img

图1-1 贬值的J曲线效应

图1-1中的时滞反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货币合同阶段。在此阶段,由于贬值前签订的合同仍然有效,故贬值并不能立即使贸易收支发生改变。(2)传导阶段。①认识时滞。本币贬值后,进口商不会立即得知出口商品价格下降的消息。②决策时滞。进出口商在认识到货币贬值带来的商品价格变动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判断价格变化的重要性,进而做出改变进出口商品数量的决定。③生产时滞。面对出口商品需求的增加,国内生产商筹集闲置资源扩大生产需要一定的时间。(3)数量调控阶段。出口供给和进口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后,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变动幅度超过了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动幅度,贸易收支开始慢慢改善。

4.评价

国际收支弹性论是在国际金本位全面崩溃及20世纪30年代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弹性分析法考察货币贬值的价格效应,强调汇率在改善贸易条件、平衡国际收支方面的作用,直接关注政府面对严重国际收支逆差时采取的经济政策。直至今天,在实行严格资本管制的国家,货币贬值的价格效应仍然是其改善国际收支时所遵循的政策依据。

国际收支弹性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该理论只是建立在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只考察汇率变动对一国贸易收支的影响,而假定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但实际上,其他条件并非不变。②该理论没有涉及国际资本流动,在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巨大的今天,其局限性就表现得非常突出。实际上,本币贬值不仅会影响贸易收支,还会影响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③在实际运用中,计量进出口各类商品弹性、商品的结构存在技术上的困难。④该理论采用的只是一种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而在现实中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则是一个动态过程。正是由于存在以上局限性,国际收支弹性论常常被认为是较为肤浅和不够全面的。要对国际收支问题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必须考察估计收支与整个宏观经济间的关系,这也成为建立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基础上的国际收支乘数论和国际收支吸收论的理论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