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宝顶山

(╯▽╰)好香~~

凉拌三丝是一道清爽可口的素菜。

将胡萝卜、莴笋、豆芽等切丝,加入香油、芝麻油、蒜泥、醋、盐、糖等调料拌匀。

口感清爽,开胃下饭,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是一道解腻的好菜。

ლ(´ڡ`ლ)好吃的.

农家红苕凉粉是一道具有浓郁农家风味的美味。

将红苕淀粉制作的凉粉切成小块或条状,搭配辣椒油、花椒油、蒜泥、葱花等调料炒制。

凉粉软糯Q弹,香辣可口,充满了乡村的淳朴风味。

这道菜不仅口感独特,还展现了农家食材的天然魅力。

吃完午饭后,他们先把行李箱放到酒店,便出发前往宝顶山。

宝顶山,又称香山,坐落于重庆DZ区城东北15公里处。

这座形若莲台的佛教圣山,旧时梵刹林立、古木参天,现存规模宏大的宝顶山石窟群,堪称ZG晚期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

作为大足石刻的核心组成部分,宝顶山石窟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完整的叙事体系与独特的密宗特色,于1999年荣登《世界遗产名录》。

关于石窟开凿年代的学术争议持续百年,目前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其营造横跨唐宋两代:初唐时期密宗高僧柳本尊在此结庐修行,开创“川密”法脉;至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9-1249),其法嗣赵智凤继承衣钵,历时七十余载,终将宝顶山打造成体系完备的密宗道场。

这一论断不仅得到《重修宝顶山圣寿院碑记》的佐证,更从造像风格中寻得确证——主尊毗卢遮那佛的束腰莲台、飞天披帛的飘逸造型,均呈现出鲜明的宋代特征;而部分菩萨造像的丰腴体态与宝冠样式,又依稀可见唐代遗风。

整个石窟群以马蹄形的大佛湾为主体,东西绵延500余米,崖壁高耸达15-28米。

其空间布局暗合曼荼罗图式,依山就势分为内外两重道场:小佛湾作为内道场,现存经目塔、祖师法身窟等密教修行圣迹,是赵智凤亲自主持建造的秘修之所;外道场大佛湾则面向信众开放,现存造像万余尊,以连环画式的构图将佛教经典化作立体经变,形成长达千米的“佛教史诗画廊”。

————————————

正觉像这尊庄严的造像结有外缚印,头上刻有“平顶金刚印,”,经过考证,被认为是赵智凤的老师柳本尊的成佛像。

在佛头顶的两道毫光之间,精细地刻有柳本尊的居士像,展现了他作为修行者的形象。

柳本尊,作为赵智凤的导师,其成佛像在这里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造像中的外缚印和平顶金刚印,象征着修行者通过严格的戒律和禅定,最终达到的觉悟和成就。

佛头顶的两道毫光之间,柳本尊的居士像栩栩如生,仿佛在向世人展示他修行路上的艰辛与最终的圆满。

这尊成佛像不仅是对柳本尊个人的纪念,更是对所有修行者的一种激励和启示。

在正觉像的右侧,矗立着一通名为《重修宝顶山寿圣寺碑记》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