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治思维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辨证之中,多见证中有证。掌握好不同证型之间的联系,才能抓好主治、兼治、合治、先治、后治之机。治脾胃病,特点集中于“升降”二字。胃脘痛不论寒热虚实,内有郁滞是共同特点,深刻认识“滞”,能更好施治。正所谓“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治疗消渴多用辛开苦降之法,重用黄连,干姜反佐,制黄连、黄芩之苦寒,又与二黄构成“辛开苦降”,可取得良好效果。
1.中西医合诊
吸取中医、西医二者之长,优势互补,合诊临证。很多肿瘤患者担心癌细胞转移,过度治疗。但年老体弱患者,肿瘤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宜用中药治疗调整,合理组方,辨证施治,效果更加明显。对晚期癌症的治疗,要扶正气、抑肿瘤,专药、兼症用药相结合。提高生存质量,“带瘤生存”就是其显著特点。
2.药物剂量
中药饮片应用的标准性、统一性是个难题。药物的剂量、方剂的组成没有绝对规定。剂量多少、药味的增减,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全凭医生的经验。
中医治疗因人而异。药物剂量的掌握是关键。如《伤寒论》药味少而精纯,组方法度严谨,临床疗效确切。发展至今,度量衡屡经变易,后世对经方剂量的折算众说纷纭。所谓“乱世用重典,重剂起沉疴”。对来势凶猛的疾病,只有量大药简,方能力专效宏,阻断病势传变,剂量过小,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如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变异型心绞痛,只有芍药甘草达到一定的量和配伍比例时,才能取得很好的止痛效果。
3.把握原则
治疗思维的基础是要了解病情、患者、疾病,把握好三个原则:①合理用药治疗。②治疗所带有的危险不应大于疾病本身的危险。③充分考虑疾病的自愈性。
以此形成临床治疗思维的要点:①治疗的目标。②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治疗的时机、治疗的组方和配伍原则。③药物的治疗剂量。临证中要注重活学活用,形成自己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