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出征倒计时

10月30日,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举行出征动员大会,标志着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正式成立,任命曲探宙为科考队领队,李院生、孙波为副领队,科考队下设综合队、长城站队、中山站队、昆仑站队、大洋队、“雪龙”号队等。长城站队的队员是坐飞机去南极,所以并不在船上。

当天,我随“雪龙”号起航,奔赴广州进行最后的补给和举行出征仪式。11月2日,在欢快的迎宾乐曲和数百名广州市民的挥手致意中,“雪龙”号缓缓停靠在广州市南沙汽车货运码头,标志着科考队出征南极进入倒计时。

11月3—4日是“雪龙”号开放日。广州市民可以登上“雪龙”号参观游览,我们也利用这个出征南极之前难得的休整机会,接待亲友和进行出国前的最后一次补给。

虽然烈日炎炎天气酷热,但市民登船参观的热情很高。开放日一早,“雪龙”号旁就聚集了许多市民。

作为一艘专门从事南、北极科学考察的破冰船,“雪龙”号担负着运送我国南、北极科考队员和科考站物资的任务,也是我国大洋调查的重要平台,足迹遍布五大洋,创下了多项航海纪录,在国际上也是屈指可数。

为了市民参观安全,以及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科考队分批派人在关键区域和楼梯拐角处值班,为市民进行讲解,我也分配到了任务。

登上“雪龙”号,许多参观者对船舱里的图片很感兴趣,雪地车、企鹅、南极冰川、科考站……一幅幅珍贵图片,记录了我国南极科考队员的艰辛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后甲板上,科考队的直升机吸引了许多参观者驻足,他们纷纷在直升机前合影留念。

驾驶台位于“雪龙”号7层甲板,宽敞明亮。在船上,驾驶台的受关注度最高,清晨就被参观者挤得满满当当。在人群中,身着船员工作服的赵健力引起了我的注意。开始,我还以为他是“雪龙”号的工作人员,经询问才知道他是一艘货船船长,刚巧他的船也在这个码头运货,听说“雪龙”号来了,专门跑来瞧瞧。

船体的钢板是怎样焊接的、动力设备的功率是多少、在南极怎样保障通信畅通?赵健力的问题非常专业,幸好有值班船员帮着解答。

这时,一阵喧哗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肯定是‘问题少年’来了,”看到我满脸疑惑,多次经历南北极科考的“雪龙”号见习船长赵炎平笑着说,“以往开放日里,对‘雪龙’号最好奇的就是学生,常常会‘刨根问底’,为他们讲解真是幸福的‘烦恼’。”

果然,一群穿着校服的小学生“涌进”了驾驶台。他们探头探脑,眼睛里都闪动着兴奋和好奇,举着手中的相机四处拍照。一阵答疑解惑下来,我还真是觉得头昏脑涨。

市民在驾驶台合影

考察队队员讲解“雪龙”号性能

开放日期间,除了参观的市民,出入“雪龙”号最频繁的就是科考队队员。按计划,本次南极科考历时156天、4次穿越西风带……许多队员都想利用开放日的机会,与亲友好好团聚。

出于安全管理考虑,科考队要求队员亲友必须要在队员陪同下才能登船。昆仑站队队医彭毛加措来自青海省人民医院,他爱人专门从西宁赶来送行;大洋队队长高金耀的亲友也从香港过来,就是为了与他见一面,再送些生活用品;科考队队员张楠、范晓鹏均来自吉林大学,学校领导专门赶来送行……就这样,时不时地就会有队员往返于“雪龙”号和码头大门之间迎来送往,一派忙碌景象。

开放日期间,科考队还专门组织队员参观了广州市。为了组织好这次参观活动,承办单位煞费苦心,选择了2个地域特色鲜明的地点——具有当地传统建筑艺术特点的陈氏书院、广州标志性建筑广州塔。

这次科考是张楠连续第二年奔赴南极,之前他没来过广州。因为是老乡,我们俩走得很近。晚上,我们在船舱里聊天。张楠说:“我站在广州塔上,望着繁华的广州城区,想到了上一次南极科考。那时心中的孤独、焦虑和倦怠和这里的热闹喧嚣真是对比鲜明,现在回想起来,能扛过那些日子真的不容易。”言语间,让我对南极科考的艰苦程度,有了一丝新的认识。